• 微信

第八识 生于眼识乃至意识

时间:10:18:25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2评论:0

八识漫谈:

佛家所指的心识,粗分为八类,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识就是心,为什么我们一心能有八识? 原来人们通常都是执着于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

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

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除人们的执着。

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五识,这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其作用是:眼识依于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耳识依于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鼻识依于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舌识依于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身识依于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为此,前五识是感觉器官,始终依附于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作用。

五识依于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内根、外根的分别。

外根,就是我人视觉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

但这五种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质,它的作用是辅助内根,是内根的依托处,这在佛经上称为扶根尘、扶助内根的尘法。

扶根尘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又称之曰“净色根”,又名胜义根。

佛经上说:胜义根质净而细,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见,唯佛眼天眼可见之。

近代科学发达,使我们知道所谓净色根,事实上就是人体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

净色根有发识取境的作用,功能殊胜,所以名为胜义根。

六识能了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粗细相。

于六尘之中能作微细分别之心是意识,也是我们常说的“饭好香哦!”、“我了解您的意思了!”的意识心。

意识心与前五识配合,则能了知六尘中之一切法,这是意识心的体性。

五俱意识生起时,必能了知六尘境,意识依前五识之了别,即作微细分别,且能再作详细之分析、判断、思维、分别,故说意识心是“审”。

意识是所生法,打了麻醉针以后,意识断灭了;身体劳累而熟睡无梦时,意识也是断灭,故说意识心是“不恒”,这就是唯识学上说“意识心审而不恒”的道理。

意识要有五色根不坏,于根尘相触时,末那识于中起作意,促使如来藏现起意识及眼等五识,才能了别诸法,所以前六识都是缘生法。

如果眼等五色根全坏了,则意识不能在人间现起运作,所以意识不能离五根而存在,所以是缘生法。

有生则必有灭,不是常住不坏的真实法,前六识莫不如是,皆非常住不坏的真实法。

前五识、意识、末那识合称七转识。

此七转识皆是由第八识如来藏出生而有,而眼等六识又须依六根、六尘及根尘相触等三种法为缘,若没有六根、六尘及触,则前六识不能由如来藏所现起,此六识即是一切有情之见闻觉知心。

故经云:根尘触三和合。

能知能觉之心是前六识,六识之现起是要依六根、六尘才能现起,皆要依他而起,故知见闻觉知心即是虚妄法;虚妄之法,无法自在,须依缘而生起,是众缘和合的法,将来众缘散坏时,就会跟著断灭,故非恒非常。

因此前五识与意识觉知心要依他缘,由如来藏出生而有,故说是缘生法。

缘生法都是有生有灭,即是生灭法;生灭法则非常住不坏之法,故说意识觉知心是虚妄心,依他起故。

六识心于眠熟、昏迷、无想定、灭尽定、死亡等五位中。

皆是有间断、会断灭之法;会有间断,即非是自在,故实无我。

六识既是藉众缘而生,所以是所生法,故名妄心;妄心者没有真实的体性,不能单独存在,要依五色根而生起;但是五色根不能去到未来世,所以意识当然无法去到未来世,由此可知意识心只能存在一世,所以说意识是妄心;前五识也与意识有同一自性,所以也都只有一世,不能去到下一世,所以也都是虚妄心,所以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的六识心都是虚妄心。

   

第七识是末那识,末那识是意识之根,故又名意根。

无始以来不曾像意识般夜夜消失断灭过,唯除二乘无学圣人舍报入无余涅槃,祂才会永远断灭而不再出生。

祂刹那生灭,却又不断的时时作主、处处作主;譬如我们看到小孩子贪玩,决定要出门游玩,可是意识明明知道有许多功课等待处理,却控制不了自己而不顾任何后果,仍然出门去游玩了,这就是意根末那识的思量性、作主性。

意根不曾停止的恒时对一切法在作思量,意识在了别六尘时,意根于其中作主决定。

例如:决定要继续观看,或者不看而将目光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乃至睡著而无梦时,六识都断灭了,意根也是不停的在作主决定是否继续睡,还是应该叫起前六识而醒来。

意根本身的了别性很差,没有前六识的配合,只能在法尘上作极简单粗糙的了别,不能作细分别,所以意根在接触到五尘的剧大变动而决定要加以详细了别时,就要促使阿赖耶识现起意识及前五识来帮忙,意根再依六识分别六尘的能力,才有办法在六尘中起种种的决定、作主等应变作为。

“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的涵义肯定是不同的。

因为”阿赖耶识“是由”如来藏“被染污之后而产生的,朋友最好能有个概念,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如、佛性,实际说的都是同样一个东西,只是从不同的状态、角度来看待。

”第八识“是中性的概念,”阿赖耶识“是染污的状态、”如来藏“是从功能的角度来强调,其”含藏“的功能,概念上是偏中性的;”真如“是清净的状态,与”阿赖耶识“是相对的,以上这四个,是从”相“的角度来讨论的,就是为了讨论”第八识“是如何运作而引入的概念,而佛教的修行就是将染污的”阿赖耶识“转回清净的“真如”。

第六识有51个心所而第七只有18个心所,所以呈现的心理活动要比第六识少的多。

第六识属于现代心理学的显意识,而第七识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如来藏不好定位,有时候指阿赖耶识,也有时候指佛性,所以我只区分一下阿赖耶识和佛性。

阿赖耶识就是指感知业种存在的识,唯识宗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既然佛教承认业力的存在,同时前六识又感知不到业力,那么感知业力的识就是第八识,所以第八识和前六识的本质一样,就是指一种感知能力,只是前六识的感知对象是六尘,而第八识的感知对象是种子,因此第八识不等于佛性。

佛性实际上就是指缘起性空或者诸法无我,是指无自体本身的空性,而空性本身不生不灭,因此佛性是无为法,不同于第八识是一种感知能力,必然存在生灭变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