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米鲁 最终得以平定

时间:10:15:41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23评论:0

弘治年间,明朝在中兴之主明孝宗朱祐樘的治理之下,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然而在明朝统治较为薄弱的一些地区,其内部矛盾激烈。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一场边陲叛乱让明孝宗头痛不已。

朱祐樘

这些叛乱发生在贵州普安州,起源于一起家族丑闻。

普安州当地有一个苗族土司叫隆畅,他的妻子米鲁貌美如花,他还有一个前妻生的儿子叫隆礼,但隆畅和隆礼关系不好。

有一次,米鲁回娘家居住,居然和另外一个土司阿保通奸。

隆畅派隆礼去接回米鲁,隆礼也和米鲁通奸了。

米鲁、隆礼、阿保三人也就这样保持着极度微妙的关系。

隆畅知道后大怒,率本寨的士兵攻打阿保的寨子,还杀死了自己的儿子隆礼。

米鲁闻讯之后,与阿保合力攻打隆畅的寨子,杀死隆畅。

后来两个土司之间的斗争越来越大,见事情闹大了,米鲁干脆扯旗造反,对抗大明朝廷,并逐渐演变成一场震慑西南的大叛乱,史称“米鲁之乱”。

朱祐樘

明朝对云贵地区的统治延续了元朝的土司制度,即土官治土民,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任命当地的土司为世袭的政权领袖。

朝廷又制订相应的制度,加强土司的管理,包括土官的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

明朝推行这种土司制度有其无奈的一面,这些地区距离朝廷中央很远,当地土司势力强大。

朝廷如要强力占领这些地区,面临的困难是:1.劳师以远,军队驻扎耗损大量的人力物力;2.当地土司反抗,纷争不止。

这样一来,朝廷就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

正因为朝廷无法占据这些地区,才会采取土司制度,由朝廷和当地土司共同统治这些地区,实际上是朝廷对当地土司的妥协。

造成的结果是,这些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是土司,朝廷只是在名义上占据这些地区而已。

【万卷】正版明朝那些事儿 增补版全套9册精装 当年明月

精选

月销量150

¥128

购买

米鲁之乱刚开始时只不过是米鲁、阿保、隆畅之间几个土司的纷争,规模并不算大。

扯旗造反之后,米鲁联系了很多土司共同起兵,其声势越来越大。

朝廷希望土司之间相互制衡,却不希望发生动乱。

米鲁杀死隆畅后,又率军围攻隆畅的妾适乌生的两个儿子。

面对米鲁之乱,时任贵州巡抚并总督军务的钱钺一开始想当和事佬,代表朝廷出面,安抚各个参战的土司,希望各土司罢兵停战,但收效不大。

朱祐樘

无奈之下,钱钺、贵州总兵官曹恺、贵州镇守太监杨友率军数万征讨米鲁。

双方交战一年多,本来互有胜负。

到了弘治十四年(1502年)七月,米鲁率军攻打平夷卫,贵州都司发兵增援,都指挥使刘福却接受了米鲁的贿赂,故意延缓出兵。

结果贵州的援军在阿马坡时,中了米鲁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而后米鲁率军攻打普安州和安南卫,并使用诈降之计引诱杨友,杨友贪功冒进,中了米鲁之计,米鲁袭击了盘江大营,杨友战败被擒。

至此,明军数万军队在两战中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少量兵马固守普安州,保普安州不失。

史料记载明朝战死的将领包括贵州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人。

明朝在贵州一带的文臣武将,几乎被一网打尽,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损失是非常惨重。

朱祐樘

《明史》: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

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

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

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贼。

贼扬言欲降,益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势愈炽。

又乘间劫执友。

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

贵州巡抚钱钺征讨米鲁失败后,明孝宗才发现事情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明孝宗决定换帅,由左副都御史王轼督贵州军务,出征米鲁。

王轼调集广西、湖广、云南、四川等附近的兵力共八万人,并起用了已经致仕的大将王通统兵。

大军分分八路进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强攻米鲁,先在盘江攻破米鲁的营寨。

米鲁窜逃后,明军一路追击,解除叛军对安南卫的围困。

米鲁逃回马尾笼寨,又遭到明军的围剿,被明军所破,米鲁被杀。

王轼平定米鲁之乱总共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攻破米鲁的土司营寨千余座,斩首四千八百余级,俘获一千二百余人。

米鲁之乱历经三年时间。

朱祐樘

米鲁不过是个女人,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居然能够带头发动叛乱,给明朝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这场叛乱的发生表面上是因为一起狗血的家庭丑闻,实际上反映的是明朝边陲对少数民族统治的失败。

朝廷为了避免个别土司过于强大,影响到朝廷,一般会采取两个措施:1.利用土司之间的矛盾,扶持不同的土司,以形成制衡;2.在当地建立卫所,屯军屯田,派世袭军官坐守边陲,并推行汉化政策。

这种政策实际上是以世袭军官对抗土司,以达到同时削弱世袭军官和土司的目的。

然而明朝的土司制度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米鲁之乱也能说明这点。

起初两个土寨发生纷争之时,明朝当地的官员只是坐视不理。

米鲁起兵叛乱时是联系当地诸多土司共同起兵的,这足以表明朝廷在贵州普安州的权威比较有限,不足以震慑当地土司。

或者说,当地土司根本就没有把明朝朝廷放在眼里。

当米鲁叛乱声势越来越浩大之时,本来一些倾向于明朝,不随米鲁叛乱的土司也逐渐背叛明朝。

各种史料虽没有记载米鲁究竟有多少兵力,但米鲁两次击败明朝大军,并曾围攻普安州和安南卫等卫所,足以表明米鲁有数万人。

军队行军

贵州巡抚钱钺书生气十足,在叛乱初始阶段的处理方式过于迂腐,使得明朝错失平定叛乱的最佳时机,导致米鲁势大。

钱钺一开始并不想出兵征讨,而是希望安抚米鲁,他坚信只要朝廷出面,就能让米鲁罢兵。

米鲁假意接受钱钺的安抚,却暗中联络其他土司。

当钱钺意识到米鲁不会罢兵之时,米鲁已经形成大势。

边境军官的腐败,也是让米鲁坐大的主要原因。

明朝在全国实施的是卫所制度,即在全国共分16个都司,下辖200多个卫所,每个卫所约5600兵力,由五军都督府管辖。

卫所兵力战时为兵,非战时为民,进行屯田。

到了明朝中后期,五军都督府管辖的权力逐渐被剥夺,卫所由兵部管辖。

进行以文治武,武官地位低下,前程有限。

由于管理不善,卫所逐渐糜烂,腐败现象严重,士兵缺乏训练,军官却极力贪腐,卫所也没有战斗力。

米鲁在起兵之时,曾贿赂贵州都司的将领刘福,刘福故意缓慢进军,以至于错失增援良机,使明军战败,最终刘福也作茧自缚,在战场上被杀死。

朝廷大臣

明朝成立以来,对边陲少数民族的治理一向很头痛,土司的叛乱此起彼伏,从没有中断过。

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也意识到土司制度的缺陷,开始派遣官员参与治理地区,这就是改土归流制度。

但明朝的步伐迈得太小,不必真正意义上废除土司制度,导致废除土司制度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