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饥饿的苏丹 这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中

时间:09:56:35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8评论:0

作者|宁镜诚

提起凯文·卡特,很多人肯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在1993年,他拍摄的照片《饥饿的苏丹》可谓世人皆知。

,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跪卧在干涸的土地上,奄奄一息。

在她身后不远处,一只肥硕的秃鹫紧盯着眼前的“猎物”,生怕错过这场即将到口的美餐。

凭借这张照片,凯文·卡特荣获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这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按理说,卡特此后应该迎来事业高峰,收获鲜花和掌声。

可就在一年后,卡特自杀身亡,年仅33岁。

这张《饥饿的苏丹》背后到底潜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凯文·卡特在这段拍摄经历中又承受着哪些非议?

正式展开叙述前,笔者有必要对凯文·卡特的人生经历做一个简单的勾勒。

1960年,卡特出生于南非,其父母都是英国移民。

彼时正值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推行时期,黑人因此遭受了诸多不公正待遇。

卡特的父母是坚定的种族隔离支持者,但他却坚决反对这一制度。

1983年,一段刻骨难忘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卡特的人生轨迹。

那一年,南非首都发生汽车爆炸袭击。

彼时正值下班高峰,一辆装有炸弹的汽车肆无忌惮地冲进大楼,只听“轰”地一声,火光漫天,血肉横飞。

此次恐怖袭击造成16人遇难,130多人受伤。

年仅23岁的卡特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后,下定决心要做一名新闻记者,希望通过相机揭露真相,从而反抗种族隔离制度。

数年后,他进入约翰内斯堡的《星报》,成为一名真正的摄影记者。

因为经常面对死亡,所以卡特的照片中难免会出现死者。

他也曾经问自己:拍摄死者,是否属于一种罪恶?

经过反复思考,卡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的工作,要求我必须从视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曾经拉近镜头,拍摄过一张死人的照片。

这个士兵穿着卡其色的制服,脸上灰白,躺在沙滩的血迹上。

当时我正在拍摄,但是我的内心也有另一种声音:‘上帝啊,原谅我这种行为吧!’我不能犹豫,这是我最好、也是唯一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如果没有勇气在第一时间按下快门,那很抱歉,你就只能退出这个游戏了。

反映真实现场,还原事件真相,是摄影记者的职责所在。

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克服内心的恐惧的偏见,将事物的本来面貌呈现给观众。

这个过程是神圣的,也是沉重的。

追逐人生方向的道路上,最幸运的莫过于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卡特也不例外。

为了在拍摄时互相帮助,他和格雷格·莫尼诺维奇、奥诺·希尔瓦、肯·奥斯特·布鲁克组成了枪声俱乐部,旨在记录最真实的战争世界。

因为长期浸染在战争的环境中,战场上的残酷和无情让卡特的神经高度紧张,那种带有血腥和哭声的记忆让他无法释怀。

“我的脑海里全是关于战争带来的可怕记忆:杀戮、尸体、愤怒、痛苦。

”为了轻松些,他只能趁着空闲时间,大口抽烟,从而让自己的神经得到些许放松。

时间一晃,来到1993年。

那一年,卡特接到了去苏丹拍摄的任务。

提起苏丹这个国家,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它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大约有3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中。

作为全球发育迟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苏丹约有100万儿童受到全球急性营养不良的影响。

以此为背景,1993年的苏丹战乱频发,粮食短缺问题愈发严重。

其中,苏丹南部的饥荒问题尤为突出,截止1993年1月,该地区5岁以下的儿童中有40%营养不良。

饥饿不光侵蚀着孩童,甚至是成年人都未能幸免。

彼时,仅阿约德县每天就有约10-13名成年人因饥饿死亡。

那年3月,联合国为了号召全球对苏丹实施援助,特邀凯文·卡特和若昂·席尔瓦进行实地拍摄报道。

卡特和席尔瓦抵达苏丹后,立刻被当地民众的惨状所震惊。

他们一边收拾心情,一边选取合适的题材进行拍摄,希望借助自己的作品更好地帮助当地民众脱困。

一天,卡特偶然在一个食物救济中心附近看到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女孩,因为饥饿,她已经变得极度虚弱,只能爬行向前。

小女孩身后,蹲着一只秃鹫,正虎视眈眈地盯着眼前的“猎物”,期待能够饱餐一顿。

眼前画面带来的巨大冲击让卡特来不及思索,果断按下了快门。

事后,他赶走了秃鹫,因为小女孩的母亲正在前方不远的救济中心,所以卡特没有过多停留,而是找到席尔瓦,和他分享自己刚拍的这张照片。

卡特兴奋地说道:“你不会相信我刚拍的照片!我拍那个跪在地上的小女孩,当我转变了角度之后,突然有一只秃鹫就在她身后!我就继续拍照,拍了好多张!”

兴奋之余,卡特心中满是震惊,他继续对席尔瓦说道:“看到那个情景,我的脑中只能想到梅根。

”(笔者按:梅根是卡特的女儿。

很快,卡特的照片刊登在《纽约时报》上,并被全球媒体纷纷转载,由此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苏丹内战和饥荒问题的广泛关注。

当然,最让民众关心的还是照片中那个孩子的去向,人们都担心秃鹫会危及小孩的生命。

因为报社没有收到确切消息,所以对此只能含糊回应:“记者拍摄照片后,赶走了秃鹫,但不确定小女孩是否安全抵达了救助中心。

这一回应让公众大为不满,人们对此无从发泄,只好将其全部投射到卡特身上,指责他只顾着拍照,却没有对小女孩实施救助。

尽管争议极大,但这张照片仍获得了1994年的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评语这样写道:“它以显著的方式表明了人性的倾覆,揭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

获奖的兴奋没有持续多久,卡特很快坠入了一场舆论的“漩涡”之中。

一位驻美日本记者在采访普利策奖的评委之一约翰·卡普兰时说道:“这位自私的、不关心民众的媒体和记者,踩在小女孩的尸体上得了普利策奖。

约翰·卡普兰对于此番言论颇为诧异,因为他和其他评委在审核时就注意到《饥饿的苏丹》上面留有注释:她的母亲就在前方不远的救济中心,小女孩并不是只身一人在沙漠中前行,有人会来帮助她。

此外,小女孩的手上有一只白色塑料环,这也显示她已经受到了救助。

退一步讲,即使当时她继续帮助,摄影师卡特也绝不会坐视不管。

无奈这一采访被搬上电视后,制片方为了赢得更多的收视率,约翰·卡普兰的陈述遭到剪辑,人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凯文·卡特展开了猛烈抨击。

不少民众表示:“那个调整镜头来拍摄她的痛苦之人,可能也是一个掠食者,现场的另一只秃鹫。

残缺的新闻片段裹挟着愤怒的群众,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们居高临下,被舆论攻击的卡特痛苦不已。

据卡特的好友,一同前去苏丹摄影的席尔瓦回忆:“那天,负责派发粮食的直升机降落在苏丹,很多饥民都去救助站领粮食,其中就包括照片中小女孩的母亲。

因为领粮食的人很多,那位母亲无暇顾及自己的女儿,小女孩已经饿的没有力气,只能蜷缩在原地,这时恰好有一只秃鹫落在她的身后。

席尔瓦说:“卡特轻轻地调整了角度,在不惊扰秃鹰的情况下,把他们俩都收进了镜头。

为了追求极致,卡特又花费了20多分钟等待秃鹫张开翅膀,从而增加画面的冲击感,但是秃鹫始终没有采取下一步动作。

出于构图的考虑,卡特并没有将不远处的救济站难民放入画面。

结束拍摄后,卡特赶走了秃鹫,小女孩逐渐恢复了力气,朝自己的母亲走去。

卡特拍摄完这张照片后,好像浑身失去了力气,就近找了一棵树坐下,拼命地抽烟,眼泪止不住地流。

可是这些真相,全部被一些媒体掩盖。

因为批判者的步步紧逼,卡特身心俱疲。

本来摄影记者的收入就不多,但是当时的局面让他压根接不到任何维持生计的任务。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于卡特的好友一一新闻摄影师肯·奥斯特布鲁克在执行一次拍摄任务时不幸中枪身亡,这让卡特痛不欲生。

1994年7月27日,卡特选择自杀,年仅33岁。

后来,人们在他身上搜到这样一封遗书:“我感到抑郁……没有电话,没有交房租的钱,也没有抚养孩子的钱,更没有还债的钱……我被那些鲜活的记忆深深地折磨着,那些杀戮、尸体、愤怒和痛苦的记忆,那些饥饿或受伤的儿童、疯子、一些警察、和刽子手的记忆……如果幸运的话,我希望在走了之后能再次见到肯。

最触目惊心的,是这样一句话:“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卡特死后,真相才被一页页掀开。

2011年2月14日,西班牙《世界报》上的一篇文章讲述了《饥饿的苏丹》背后的故事:那个倒地的幼童右手戴着一只塑料圈,上面写有T3的字样,那是联合国食品供应站发放的,T代表严重营养不良,3则代表到来的顺序。

这表示这名幼童已然接受了救助。

该报的记者后来对照片的拍摄地进行了实地采访,探寻那个孩子的下落。

后来才证实,那个小孩其实是一个男孩,名叫孔·尼翁。

孩子的父亲透露,孔·尼翁在饥荒中存活了下来,顺利长大成人。

可惜的是,就在4年前,孔·尼翁不幸死于热病。

至此,真相大白。

可是没有人愿意为卡特的死负责。

卡特的女儿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难掩愤慨:“我觉得其实爸爸才是那个无力爬行的孩子,而整个世界则是那只秃鹫!”

联系实际生活,对于网络上的只言片语,我们在没有了解事件全貌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发表过激言论,否则很容易失去判断,直至被网络的洪流吞没。

卡特的遭遇同样让笔者明白“人言可畏”的真实含义,这个成语曾被电影明星阮玲玉用在她的遗书之中。

鲁迅曾在《论人言可畏》中这样描述好事者的嘴脸:“她们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

人群散去,早已没有人关心事情的真相,他们意犹未尽地咂咂嘴,悻悻而归。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