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莫言照片 仍旧不能回神

时间:09:47:40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20评论:0

莫言,原名管谟业,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家,是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创作的《红高粱》、《蛙》、《生死疲劳》等著作,在国内外广受好评,深受读者喜爱。

莫言是真正的文学大师,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为丰富,自投身文学创作以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十数个文学大奖,享誉文坛。

文如其人,莫言的作品幽默、风趣、深刻、平易近人,生活中的莫言更是如此,在学校时有幸听过莫言老师的讲座,谈吐间完全没有所谓的文人清高,更像是一个儒雅风趣的老头。

中国有句古话:负心多是读书人,而莫言显然不在此列,他的妻子只有小学文化,可是结婚四十四年来,莫言始终不曾嫌弃妻子,在功成名就之后依旧与妻子恩爱如初,

在外人看来,这样一位近乎“文盲”的妻子是配不上莫言的,但是在莫言心底,夫妻之间永远都是平等的,能够娶到这位发妻,是他的福分。

01 吃不饱的童年,爱说话的“毛病”

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高密的一个农村,他的童年时期恰好遇上了中国最困难的时期,在三年自然灾害的侵袭之下,饿肚子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据莫言回忆,当年他们村是自然灾害的重灾区,饥荒异常严重,他小时候几乎没有吃过饱饭,当饿得不行的时候,只能在两位哥哥的带领之下去挖野菜、草根,剥树皮充饥。

最合他们胃口的是河堤上芙子苗(学名:田璇花)和荠荠毛,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不扎嗓子……

他们也吃过观音土,但是实在是不好消化,后来听说这东西吃多了会死人,就再也没有吃过。

莫言打小就聪明,喜欢读书,那时候,莫言家里只有一盏煤油灯,所以到了晚上总会出现这样的一副景象:母亲管高氏在灯下缝缝补补,莫言和哥哥则是一脚踏门槛上借着那点微光读书,长期以往,门槛上被两人踏出了两道大坑。

莫言在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在辍学之后,由于年少体弱,莫言干不了重活,只能到荒草滩上去放牛牧羊,当别人家的小孩还在教室里书声朗朗的时候,莫言却只能和鸟兽鱼虫作伴,哪怕只是一个孩子,他也深深体会到了离群之后的孤独。

在高密东北乡一直流传着很多狐狸会变成美女的故事,所以莫言在放牛时总会幻想狐狸会变成美女和他一起放羊,但是当一只真正的红色火狐出现在莫言面前时,他却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直到狐狸不见踪影。

在孤独的环境中,他想要和牛说话,但牛只顾着吃草,根本不搭理他,他想要和鸟儿谈心,但鸟儿只顾着飞翔……

慢慢地,莫言学会了想入非非和自言自语,而且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有一次,莫言正在对着一棵树口若悬河,不想却被母亲撞个正着,母亲看到后大惊失色,慌忙地对父亲说:他爹,咱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了?

等到莫言稍微长大点之后,他终于结束了自己放牛娃的生活,回到了生产队参与生产工作,种高粱、种棉花、割麦、推车、挖河等,但他放牛时养成爱说话的毛病却给他和家里人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此母亲总是会痛苦地劝告他:“孩子,你能不能不说话了”

据莫言所说,他每次都会被母亲的谆谆教化感动得痛哭流涕,发誓坚决不说话了,可是一到人面前,那张小嘴就吧唧吧唧,控制不住,在高密东北乡,这样的孩子就叫“炮孩子”。

所以后来莫言成为作家时才会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莫言。

然而,莫言始终改不了说话的“毛病”,是的,他称说话是一种毛病。

因为这个“毛病”,莫言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文人,因为他喜欢说真话,而中国很大部分人不喜欢听真话。

莫言的童年是对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02 “炮孩子”也会说不出话

1973年,18岁的莫言在五叔的介绍之下进入了县第五棉油加工厂工作,成为了一名农民合同工。

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杜勤兰,两人都是棉油加工厂的工人,自莫言看到杜勤兰的第一眼起,他就爱上了这个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身体壮实的女子。

然而,始终改不了说话的“毛病”的莫言在面对杜勤兰时却变得害羞起来,在加工厂工作的三年期间,莫言始终没有向杜勤兰表露心迹,哪怕是上班期间偶遇,也只是紧张地打个招呼,然后落荒而逃。

当时的莫言觉得,自家家境贫困,没有资格和杜勤兰在一起。

当时的莫言并不知道,其实杜勤兰也在偷偷地注意这个其貌不扬、憨厚的农家小子。

莫言年轻时候就写得一手好字,为此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让他负责创作厂区的黑板报。

莫言很喜欢领导安排的这个任务,为此,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大黑板前抄写各种革命语录,报道各类好人好事,每期的板报都设计得图文并茂,广受好评。

杜勤兰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水平,莫言的一手好字和学问,深深地吸引住了她。

尽管两人都对彼此心生爱意,但是谁也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1976年,莫言从棉油厂应征入伍,到山东黄县的总参谋部当兵,这是他的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

无论何时,成为一名中国军人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在莫言那个时期更是如此。

在收到入伍通知书之后,莫言终于鼓起勇气做一件大事,在一个雪后的下午,莫言把杜勤兰单独约了出来。

尽管忐忑不安,但是莫言知道,今天再不表白,他这辈子就要错过杜勤兰了,在扭扭捏捏、兜兜转转的一阵尬聊之后,杜勤兰已经稍微有点不耐烦了,她对莫言说:天很冷,你要没什么事我就回去了。

莫言听到这话,深吸一口气,嗫嚅地说了句:勤兰,你知道不?我喜欢你很久了。

听到莫言的话,杜勤兰羞答答地低下了头,脸上微微泛红,沉默许久,然后说:那你还不托媒人去俺家提亲。

两人也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03 入伍、走进婚姻

莫言入伍之后,在黄县的总参谋部工作,期间干过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他作为一名教员,教过中学语文、数学,因为教得好,莫言深受领导赏识。

有朋友肯定会问,莫言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怎么能教中学?

很简单,莫言是辍学了,可不代表停止学习了,所以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莫言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他写了小说《妈妈的故事》《异化》、话剧《离婚》等,无一例外,全部都被退稿。

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部队里的领导认为莫言应该去考大学,并且准许他开始复习,但是后来因为指标取消而被迫放弃,同年,莫言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黄县离莫言家乡有很远的一段距离,莫言和家里只能通过书信联系,但是女友杜勤兰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认识的字不足500个,她只能通过画画给莫言传情。

她给莫言画了一幅画:一个胖子,穿着棉衣,在大口吃馒头。

莫言知道杜勤兰看不懂信,给她回了一幅画:窗外飘着雪,一男一女坐在炕上,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

杜勤兰的所要表达的是:好好吃饭,注意保暖。

莫言回的是:等我过年回去一起吃饺子。

两人就是靠着这样一幅一幅的小漫画进行联系,用彼此都看得懂的语言增进感情。

1979年7月,莫言向部队请假,正式与杜勤兰结为夫妇。

莫言对妻子很好,自从结婚之后,就再也没有让杜勤兰工作过,在家里成为了一名全职太太。

杜勤兰也成了十里八村最幸福的女人,当然,也是一名军嫂。

04 人生转折

1979年9月,莫言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因为表现出色,莫言被调到河北保定市满城县管头公社石门村下隘刹总参三部五局训练大队担任新兵班长、保密员兼政治教员,此时的他,已经可以教授大学的课程,他主讲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

在此期间,他继续坚持写作,创作了小说《灾难的余波》《老憨的心事》《闹戏班》等,但和两年之前一样,全部都被退稿。

当时河北保定有一家著名文学刊物,名叫《莲池》,异常红火,后来改名为《小说创作》,再后来消失了,听说是穷死了。

莫言从1979年秋天,就开始给《莲池》寄小说,主要是因为近,方便对方退回……

果不其然,莫言一次又一次地寄过去,然后又一次又一次地被退回,所幸也是离得近,消息也快。

尽管备受打击,但是莫言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写作。

终于有一天,莫言收到了一个大大的信封,一位叫做毛兆晃的编辑邀请他去编辑部面谈。

莫言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大早,莫言就坐着长途汽车跑去保定面谈,进门前紧张得大汗淋漓。

见到毛老师之后,毛老师简单的介绍了莫言小说的基本情况,说基础写的不错,但是还需要好好润色,让他拿回去改一改。

莫言回到部队之后,不知道如何下手,便决定另起炉灶,再写一篇,然而当他拿着新写好的小说兴致勃勃地去找毛老师的时候,却迎来当头棒喝,毛老师粗略地扫了一遍,便告诉莫言:“写得还不如第一篇呢”。

听到这话,莫言就像是被雷劈了一样,备受打击,但他很快又振作起来,这次他把两篇小说融合在一起,就是他第一篇发表的小说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这一次,是他第一次正式使用”莫言“这个笔名,跟金庸类似,他从“管谟业”的“谟”字中拆出了“莫言”二字,当然也有前面提到的,他不想再做“炮娃子”了。

这对莫言而言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如果没有毛老这个伯乐,莫言的文学之路也许会走得更加艰难,莫言也一直对毛老师心怀感激。

为此,莫言还闹了一个笑话,当时莫言所在部队驻地附近盛产水石,莫言听说毛老师喜欢养花养石头,便背了两块共40多斤的水石走了十几里路送到了毛老师家。

毛老师看到那两块大石头,既有些恼火,又有些哭笑不得,原来他需要的只是拳头般大小的石头。

但出于好意,毛老师还是留了莫言在家吃饭,背着40多斤的石头走了十几里路,莫言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在毛老师家吃了很多很多的饭。

这一年,对莫言而言是充满惊喜的一年,因为除了发表处女作之外,妻子杜勤兰还为他生下了女儿管笑笑,可以说是人生得意,双喜临门。

05《红高粱》红了,莫言却还是那个莫言

自从处女作发表之后,莫言的事业逐渐开始步入正轨,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当时由于在部队表现优异,领导并不想放他走,甚至还想要提拔他当宣传科的科长,但是莫言去意已决,他告诉领导:科长可以有很多,但是作家莫言只有一个。

就这样,莫言成功踏上了自己的进修之路。

看着自己的丈夫事业节节攀升,杜勤兰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在一次莫言回家探亲的时候,她对莫言说:你进步非常快,接触的人都是高层次的,你会嫌弃我吗?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我都不会怪你。

然而,莫言是一个深情而且有担当的男人,他知道自己妻子在背后默默地付出,他安慰妻子:我不允许你说这样的话,你在家抚养女儿,操持家务,替我孝敬父母,你为这个家做出的贡献比我还大。

我当初选择你就是一辈子的事,任何时候都不会变心。

说罢,这对夫妻紧紧相拥在一起,感动得泣不成声。

在莫言的认知中,妻子和自己的身份是对等的,尽管妻子文化程度低,但是她温柔体贴,里里外外帮他操持这个家,让他能够安心的创作,所以后来参加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带着妻子一起出息,并且直言自己的诺奖,有妻子一半的功劳。

莫言在军艺的两年进修期间,并没有停止写作。

两年期间,一共创作超过80万字的小说,最出名的莫过于《红高梁家族》。

这部小说火遍大江南北,在文坛上引起了轩辕大波,著名导演张艺谋更是眼光毒辣,用800元买下了《红高粱》的电影版权,然后请来了姜文、巩俐联袂出演,在平均首发票价只有0.5元的年代里,《红高粱》的票价卖到了10元。

1988年,电影《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引起世界电影界的关注。

从此之后,莫言之名,响彻大江南北。

人红是非多,在莫言出名之后,一大批的女粉丝开始追求莫言,但莫言始终不忘初心,全部都给拒绝了,在她心里,只有家里那个没有文化的妻子,只有她能够陪伴自己一生。

莫言对那些女粉丝说::我与妻子有爱情,灵魂的契合与学识和地位无关。

06 家庭事业双丰收,女儿高考不到500分

杜勤兰和莫言结婚之后,一直和女儿笑笑住在山东老家,直到1995年,才来到了北京和莫言一起生活。

在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莫言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写作,在几年之内,莫言走入了个人的创作高峰期,一连发表了多部著名小说,《酒国》《丰乳肥臀》《红树林》《四十一炮》《檀香刑》等小说,均在文坛引起不小震动,莫言也真正走上了文学大家之路。

杜勤兰为莫言的付出是极其巨大的,除了一直操持家事之外,还是莫言写作素材的重要源泉之一。

因为一件事,莫言一直对妻子感到愧疚。

在女儿笑笑出生几年后,杜勤兰怀上了二胎,但是由于当时已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为了保住丈夫的军籍,杜勤兰选了人流手术,这是莫言此生最大的痛,这是她对妻子最大的亏欠。

莫言还把这段经历化入了诺贝尔奖的作品《蛙》之中,说明了自己对妻子的愧疚之情。

莫言是一个对家庭很好的人,跟妻女的关系都处得很好,当年杜勤兰和管笑笑还住在山东老家时,莫言每次回家都会大包小包地带着回去,会给女儿带很多的书,每次莫言下地干活时,女儿总是紧紧地跟在后面。

在女儿笑笑参加高考的时候,莫言和妻子带着书、衣服、药品、食物陪着女儿参加高考,笑笑的运气比较好,考场是在母校,莫言夫妇每天花120块钱在校内的培训中心租了一个空调房,一直陪到女儿高考结束。

莫言在坐出租车的时候,时不时看着出租车的车牌尾号,看到他希望看到尾号是575的车牌,这样女儿就可以上北京的重点本科了,但是却一直看到一辆289的车号牌和一辆629的车牌号,莫言心里默默念着,不可能,不可能。

因为管笑笑在二模的时候就考了540分。

最终,管笑笑发挥失常,考得比二模还差,分数刚刚达到北京地区的一本分数线(2000年北京一本理科476分,文科465分),最终被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录取,而她的同班同学大多考上了北大、清华。

在大学的时候,管笑笑也偷偷地写小说,一个暑假就交出了一部19万字的小说,当她兴高采烈地拿给父亲看时,却得到一句极其勉强的“还行”。

在大学毕业之后,管笑笑被保送到清华文学院,算是圆了当年没考上清华的梦,后来又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如今也是一名作家。

07 带着妻子去领诺贝尔奖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凭借着作品《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奖项,这是中国著作第一次登上诺奖的颁奖典礼,也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中国人,这是世界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更是世界对中国的肯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

去参加颁奖典礼时,莫言带着妻子一起参加,聚光灯始终在莫言身上,而妻子一直站在莫言身旁。

莫言一直很尊重妻子,从来没有因为妻子文化低微而嫌弃,但凡有任何活动,只要时间、条件允许,莫言一定会带着妻子参加。

莫言对妻子的尊重最大的体现就是在财政大权上,他们家的钱是由夫妻两人共同掌管的。

杜勤兰并不懂什么文学理论,甚至连字都是女儿上了小学之后跟着女儿一起学习的,但是她却是莫言成功背后最大的助力,莫言小说里很多的情节都是妻子提供的线索,莫言的诺贝尔奖,妻子有着一半的功劳。

2023年2月8日,68岁的莫言很快就要迎来自己的生日了,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莫言每周都会在个人媒体号上发一篇文章,时而回忆自己的过去,时而和年轻人侃侃而谈,用属于他的独特文字魅力,温暖着读者的心。

莫言和杜勤兰自1979年7月结婚以来,已经度过了将近44个春秋,回顾此生,他最庆幸的,就是娶了这个没啥文化,但是却贤惠无比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