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董祚继 配套建设必要的生产

时间:21:48:22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4评论:0

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时,来到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对当地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时强调。

中国是世界上盐碱地最多的国家之一,面对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6月13日,董祚继在山东潍坊耐盐碱油菜品种示范基地现场观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继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下,我国盐碱地治理利用的思路已发生重大转变,在适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资源越来越少,现有盐碱地治理技术存在不足的现实下,亟须全面推进由“改地适种”为主转向“改种适地”为主的理念创新、“系统集成、标本兼治”的科技创新、“分类施治、放权赋能”的管理创新,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这篇“大文章”。

#1

战略之变

从盐碱地改良到盐碱地综合利用

中国自然资源报:近一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盐碱地。

纵观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有关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政策,其中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

董祚继: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期间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

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总书记不仅指出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是重大战略问题,同时也着重提出发展耐盐碱作物。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再次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上述重要论述释放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与以前强调盐碱地改良不同,现在更加注重盐碱地的综合利用。

二是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中,更加注重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的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科技创新的作用、盐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也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

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两个中央一号文有关盐碱地的政策要求表明,国家继续支持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盐碱地治理的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过去的治理盐碱地,让土地来适应作物为主,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让作物来适应盐碱地的转变,简言之,就是从“改地适种”为主向“改种适地”为主转变。

#2

数量之辨

不同口径下的盐碱地资源内涵不同

中国自然资源报:我们注意到,关于中国盐碱地的数量,近年来媒体报道中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数据。

请问哪个数据更为准确?究竟有多少“沉睡”的盐碱地资源可以被唤醒?

董祚继:首先需要明确盐碱地是与盐碱土和盐渍土不同的概念。

在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中,“盐碱地”被定义为“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归属“其他土地”即未利用地,也就是俗称的盐碱荒地,在土地管理上一般采用这一概念。

而“盐碱土”是土壤分类中的概念,是各类盐土、碱土以及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土壤的统称,其中既包括属于未利用地的“盐碱地”,也包括盐渍化的耕地,也就是俗称的盐碱耕地,以及受盐碱影响的其他农用地,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目前社会上所说的盐碱地,一般属于这一范围。

还有一种更宽泛的概念,是包括了土壤中各种残存、显在和潜在的盐渍土类型,统称“盐渍土”,仅在学术研究中用到。

不同口径的盐碱地面积相差很大。

20世纪90年代初,有专家利用“中国盐渍土地资源分布图”测算出,我国各类盐渍土面积共计14.87亿亩,这也是一些媒体使用的“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的来源。

根据1979年启动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我国列入盐碱土纲的狭义盐碱土共计2.55亿亩,加上未列入盐碱土纲但已有一定程度盐碱化的土壤,广义盐碱土面积达到5.27亿亩,这一数据至今仍广泛使用,也是媒体常用的“我国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5亿多亩”的来源。

“二调”成果显示,2009年我国盐碱地面积约为1.82亿亩;而据“三调”成果,2019年我国盐碱地面积约为1.15亿亩,这是目前最为权威的“盐碱荒地”面积,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也是媒体用到的“近期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盐碱地面积1亿亩”的来源。

我国盐碱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部滨海地区、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半荒漠内陆地区及荒漠地区。

东部滨海地区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北的江苏、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等地,面积达1500万亩。

东北三省盐碱地约4800万亩,其中以松嫩平原最多,已开发利用约2100万亩。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约2000万亩,经过长期改良与治理,面积已经大大缩小,含盐量也较低。

半荒漠内陆地区内蒙古河套灌区、宁夏银川灌区、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准噶尔盆地等,盐碱地共有数千万亩。

荒漠地区包括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盐碱地也有几千万亩,土壤含盐量较高。

#3

演变之势

适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已不足1亿亩

中国自然资源报:当前,我国盐碱地有哪些变化趋势?适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数量有多少?

董祚继:总体上看,我国盐碱耕地面积呈增长趋势,而盐碱荒地则明显减少,适宜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

根据2011年原农业部在18个省份开展的盐碱地治理调查,全国盐碱耕地面积为1.14亿亩,相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盐碱耕地面积数据8685万亩,增加了2715万亩。

盐碱耕地面积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新垦耕地盐碱化程度仍然较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合理的水肥管理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

南疆盐碱地综合利用现场

以新疆为例。

新疆是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区,近几十年来全疆累计开垦盐碱荒地超过5100万亩,其中不少土地开荒后因土壤盐碱化加剧无法种植作物而弃耕,但仍有超过一半的盐碱荒地开垦后持续耕作成为盐碱耕地。

根据有关方面所作的遥感调查,2013年新疆盐碱耕地面积为3495万亩,较2006年增加了1065万亩。

“二调”和“三调”成果显示,从2009年到2019年,我国盐碱荒地面积从1.82亿亩减少到1.15亿亩。

减少的6700万亩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由于地类划分标准的调整,如盐碱滩涂、盐碱沼泽调整为“湿地”。

二是不少盐碱荒地在占补平衡的压力下开发成耕地。

总的来看,受水资源约束限制,我国适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荒地已不足1亿亩。

#4

技术之路

传统盐碱地改良法各有利弊

中国自然资源报:盐碱地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有盐碱地改良技术有哪些优势与局限?

董祚继:盐碱地受区域气候、地形、母质、水文地质及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类型多样,成因复杂。

土壤水分是盐分的溶剂,也是盐分运动的载体,盐分在土壤中运动具有“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特性。

受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地形及地下水等因素影响,土壤水盐运移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依据地区差异,盐碱土可分为滨海盐土、黄淮平原盐渍土、松嫩平原盐碱土、半荒漠内陆盐土及荒漠盐土。

新疆的盐碱地占中国盐碱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我们对新疆喀什地区盐碱地的成因做了较深入的分析。

喀什地区干旱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母质含盐量高等自然因素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

同时,土地利用不当和灌排系统不合理等人为因素也造成了次生盐碱化。

土壤水盐运移的特点决定了盐碱地改造利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传统盐碱土改造在立足排盐、隔盐和防盐的同时,积极培肥土壤,以达到盐碱土高效利用的目的。

目前已形成了水利、耕作、化学、生物四种改造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各有优势,同时存在不足。

盐分随水蒸发出地面

水利改造法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盐水运动规律,一直是防治盐碱土的首要措施。

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井灌井排、滨海地区暗管排盐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不足之处是耗用了大量淡水资源,需要持续改造,治标不治本,开挖深沟等也降低了耕地利用率。

耕作改造法不仅可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还可以调节土壤的水盐动态及盐分迁移。

其中客土措施最为有效,但成本高昂。

地表覆盖切断了土壤水和大气之间的交流,但作用机理和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设施(保护地)栽培是在人工保护设施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下进行的植物栽培,但随之而来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已成为限制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化学改造法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使用化学改良剂、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结构。

这种方法需配合使用水利措施,以减少对土壤的不利影响。

生物改造法通过引种、筛选和种植耐盐类植物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小气候,达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抑制土壤返盐的目的。

但每种植物耐盐范围不同,并需要配合使用其他改良措施和肥料管理。

#5

理念创新

从“改地适种”为主到“改种适地”为主

中国自然资源报:盐碱地开发利用的理念由“改地适种”为主转向“改种适地”为主,应如何选育利用耐盐碱作物品种?

董祚继:以往盐碱地改造利用过程中,我们的理念主要着眼于改良土壤以适应作物生长,相应采用水利、耕作、化学等工程方法。

这些做法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缺陷也很明显,比如要耗用大量淡水资源,成本高、效益低,同时往往伴随土地次生盐渍化。

节水灌溉等技术应用的可持续性也待探究,比如滴灌技术的采用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可利用耕地,但是滴灌只能淡化土壤中植物根层的含盐量,并不能把盐排出土体,随水而来的盐无法随水而去,土壤就会积盐。

未来需要创新盐碱地改造利用思路,全面推进理念创新基础上的科技和管理创新。

理念创新就是“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的选育、开发和推广,做强盐碱地特色农业。

也就是说,原来的主要办法是与大自然较劲,现在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一步说,就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努力实现人地和谐。

“吃盐”植物碱蓬

“吃盐植物”将大有作为。

科学家在长期的野外调查和研发实践中发现,有些盐渍化土地上虽无法生长正常的甜土植物或农作物,但天然生长了许多“吃盐植物”,它们不仅能适应不良的盐渍环境,还能改造盐碱土壤。

对于这些天然的宝贵资源,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前期研究表明,在新疆这样的内陆地区,筛选生态及经济价值高的耐盐植物品种,结合工程、农艺和化学措施,可有效实现土壤修复的稳定性,重建盐碱地生态系统,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方向。

从盐碱地的生态重建出发,因地制宜开展耐盐植物种植以及多用途开发,延伸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链和价值链,将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多方案比较,我们将在南疆地区推广应用耐盐碱油菜种植技术,并已得到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由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经过长期试验研发的耐盐碱油菜,可在土壤 PH值10~11.5、盐浓度0.5%~0.7%环境下正常生长,具有成本低、耐低温、生长量大、覆盖度高、种植方式灵活等特点,既能快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多功能利用,通过农牧结合发展循环农业。

近年来,耐盐碱油菜已在石河子等地试种超过100万亩。

试验表明,通过复种耐盐碱油菜作绿肥,用5年左右时间就有可能将盐碱化程度较严重的土地改良为质量中等的良田。

目前,我们在南疆的试验推广正稳步推进。

#6

科技创新

系统集成、标本兼治

中国自然资源报: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科技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未来可能实现哪些突破?

董祚继:随着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和研究的不断发展,在土壤盐分成因规律和特征、农田节水灌溉水盐运行机理、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措施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实践证明,盐碱地预防和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化系统思维,走综合利用之路,科技创新是盐碱地治理利用的根本出路。

要在深入总结已有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可行,推进系统治理、标本兼治。

针对南疆地区盐碱地发生机理,我们将在采用已有相对成熟的技术方法进行治理的同时,探索使用新的盐碱地改造技术方法。

一是八硫体(即 S8)技术。

S8技术是由伊朗裔美籍科学家赛义德博士研制,由中一农业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独家拥有知识产权的液体化肥技术,从实际应用看,该技术在盐碱地改良效果上居世界领先水平。

硫是继氮、磷、钾之后植物生长必需的第四位营养元素,八硫体是多元素聚合物,可以消除土壤里的藻类、真菌、病菌,具有改良土壤、代替化肥等作用。

二是纳米纤维膜技术。

纳米纤维膜技术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自日本引进的多功能节水改土技术,其具有显著的减渗、抑蒸作用和控盐、抑盐功能。

将纳米纤维膜铺埋在地表下50厘米处,可提高耕层储水量,减少灌水量,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纳米纤维膜隔层还可以抑制潜水蒸发和土壤盐分表聚,提高灌水或降雨淋盐效率,优化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提高植物的适应性。

#7

管理创新

分类施治、放权赋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随着我们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盐碱地,如何规范引导各类开发利用行为,既充分挖掘盐碱地的潜能,又防范一哄而上,造成新的生态问题?

董祚继: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同时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一要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建议在进一步摸清盐碱地底数的前提下,在国家层面和盐碱地主要分布地区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原则,科学确定盐碱地用途,合理设置工程项目、生态基础设施,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依法依规有序推进。

二要坚持分类管理、严守底线。

我国盐碱地类型众多,每一类盐碱地适宜的改造利用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既要学习先进经验,又要防止生搬硬套。

盐碱荒地改造为耕地,不仅是“潜在粮仓”,还能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难题,指标交易更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但要强化引导和监督,防止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放松生态保护要求,严守生态底线。

三要坚持保护优先、补改结合。

要正确处理盐碱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难度也很大,可垦资源日益减少。

因此,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的同时,要一如既往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毫不松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盐碱荒地与盐碱耕地的地方主管部门不同,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好盐碱荒地有序开发,着力补充耕地面积;一手抓好盐碱耕地提质改造,切实提升粮食产能。

四要坚持完善机制、扩大参与。

土地盐渍化有“顽症”之称,盐碱地综合利用需要大量投资,构建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是破解资金来源局限的关键。

建议国家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政策意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设计、投资、运营、管护全过程,分类建立土地经营权、指标收益权、资源开采权等价值实现机制,畅通社会资本参与和获益渠道,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动力。

记者:李倩

新媒体编辑:赵志坤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