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魏徵 这个太宗钦点的接班人

时间:18:49:03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8评论:0

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底线,一旦你破坏了领导底线,有可能会让遭遇到较为悲惨的下场。

魏征生前敢于进言深受太宗赏识,为此还让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之子为妻,这些现象仅存在生前,魏征死后,太宗撕毁婚约,砸掉墓碑,就连已经答应魏征的婚事也作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今天我们来探讨下这个事情。

李承乾造反,魏征被卷入

无论是哪位皇帝,都有不可触碰的逆鳞,这个逆鳞便是造反夺取他的皇位。

所以,只要谁触碰这个逆鳞,皇帝都会追究首犯和他的同党,不少忠臣孝子因为猜不透皇帝内心选择造反,最终自己落得一个悲惨下场,他的附属人员也同样被追究责任或者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的生命进入最后时刻,太宗闻知立马去探望,到达魏征家后,他让左右侍从退出,和他交谈了许久才回宫。

不久后,李世民带着太子李承乾、衡山公主再次来到魏征家中探视。

魏征得知后立马穿戴上朝服,打起一百个精神来见太宗最后一面。

太宗见到跟随自己一辈子老臣到了告别时刻,内心也很悲伤,便直接告诉你有什么想说的。

魏征费劲说:“寡妇不愁织布的纬线少,而忧虑宗周的危亡(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从魏征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在担心自己儿子,这时候,他的长子魏书玉就在面前。

太宗见状直接将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书玉,并对魏征说::“魏公,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儿媳!”但魏征已经身体衰弱到无法起身谢恩了。

几天后,魏征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魏征走后不久,他的好学生李承乾选择造反,造反理由是担心自己太子之位李泰夺走,这次造反有不少人支持,其中有两个重量级人物,他们分别是侯君集、杜正伦。

这两人和魏征关系不错,还被其举荐担任过宰相,李承乾案发后,太宗怀疑,魏征是不是同党,是不是其中重要人物。

就这样,太宗对魏征有了些许反感。

敢于直谏不一定都是好事

太宗对魏征产生怀疑后,便开始找相关证据,来确定自己判断是否正确。

相关证据很快由于谏议大夫褚遂良提交上来。

早期,褚遂良主要负责记录皇帝日常、以及跟大臣来往的相关历史,他的职位等同于史官。

过去,魏征曾经将自己要写给我皇帝的谏言拿给褚遂良看。

根据相关规定要求,给皇帝的谏言谁都不能看,而且也不能做相关保存。

魏征没有遵守规定,将他要皇帝的谏言给褚遂良看,他的举动,仿佛在告诉所有人,我要褚遂良把这些内容写到史书中。

这可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记录在史书上。

太宗在了解到前因后果后,十分生气,直接取消了魏征之子魏书玉和衡山公主的婚事,并派人砸了魏征的墓碑,从太宗可以看出,他对魏征失望透顶,可就算如此,可他依旧没有追究相关人员,而是以较为低调的方式这件事情。

太宗之所以这样操作,主要是宫廷、朝政博弈,让他只能低调处理魏征一事

李承乾之所以会造反,主要是有人怂恿和鼓动,才会做出这个举动。

让李承乾做出如此愚蠢举动人是侯君集。

由于李承乾比较软弱,这让太宗对李泰很是喜欢,侯君集作为太子坚定支持者,十分担心太子会和李建成一样结局,因而他觉得必须做出行动,夺取皇位,让太宗退到幕后,李承乾成为大唐下一任皇帝。

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李世民责任,毕竟他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李建成皇位,这让他的儿子察觉到李建成有可能倒台后,迅速对皇位产生兴趣,而这些王子后面都有一帮大臣,这些人希望自己能有拥戴新君的功劳。

这些王子后除了李泰外,李治也强势杀出,他的出现,让局面发生微妙的变化。

会发生变化,主要是长孙无忌这位朝中大佬和褚遂良关系不错。

早期,长孙无忌支持李建成,毕竟,而且他还是自己外甥,这两层身份存在,让长孙无忌觉得必须支持李建成,然而就算支持,也不能较为明显,毕竟圣意难为,说不定那天,李建成就出现问题,因而弱弱支持即可。

由于长孙无忌支持力度不强,因而魏征和侯君集成为了李承乾最亲近的官员。

李承乾谋反被废后,李泰成为了太宗眼中最佳储君。

可是,长孙无忌、褚遂良并不看好李泰,于是他们站出来推荐李治,毕竟李治是自己的外甥,他登基后能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既然两人要推荐李治,打击李承乾的势力,以免他们支持李泰,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个时刻,褚遂良站了出来,说魏征曾经将他写给太宗谏言给太宗看。

褚遂良之所以会出卖魏征,主要就是他想通过出卖魏征一事,为自己仕途博弈。

确实,他的举动激怒了太宗,很快魏征儿子和公主的婚事被取消,墓碑也被砸掉,这个举动在告诉所有和魏征走得近的人,你们该做出决定。

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仕途博弈,充满刀光剑影,随时随刻都有可能要人命,因而不少人在为了自己利益,做出了让人想不到的举动,完全正常没问题。

魏征会有不好的下场,主要就是陷入朝局的斗争,有人希望借助魏征一事,让一些人知道怎么站位,从而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然而,魏征死后的不公,并不是太宗一定要这样做,更多的原因是被旁人点火,所以在其怒火消散后,就会恢复魏征的命运。

公元645年,太宗亲征高丽,尽管取得胜利,班师回朝路上,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于是召魏徵的家人到行营,赏赐、慰劳裴氏,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并重新立起墓碑。

以上可以看出,魏征这辈子也值了,毕竟有李世民这样的领导,虽然他一瞬间对魏征不满,采取了不好措施,但在其怒吼消散原谅了魏征,让封赏了他的家人。

因而,我觉得李世民无愧千古一君,他的眼光、胸怀让人敬佩万分,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