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零下40度 最为悲壮的“冰雕连”

时间:14:33:01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1评论:0

「本文来源:未来网」

“《长津湖》太燃了,3 个小时都没看够,我们明天来二刷吧!”

影厅里,两名刚刚散场的观众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电影《长津湖》。

十一国庆假期期间,和他们一样选择二刷、三刷的观众其实并不在少数。

国庆假期第3天,已经有不少人观看了史诗战争巨制电影《长津湖》,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将众多观众带回到朝鲜极寒之地,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奋勇杀敌的感人故事。

而电影中对革命老兵的刻画,让人深刻认识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体悟到是什么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

更让很多人平添了一份深深的敬意。

不少网友感慨:“致敬老一辈的英雄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有网友疑问:“他们为什么要打仗?”

一瞬间就有了回应:“是为了保护祖国的壮丽山河。

那是个燃烧生命的冬日

“那是1951年的冬天,天寒地冻,但我的生命开始热烈燃烧。

长津湖战役亲历者——90岁老兵麦永辉讲述那段严寒经历:“那个冬日,我们的生命在燃烧。

△长津湖战役(资料图)

麦永辉所在部队的任务是保卫鸭绿江大桥,这座桥是战争的大动脉,一旦炸断,整个前线的物资供给就要陷入瘫痪。

一场场保卫战在鸭绿江大桥上空打响。

我方战斗机有限,少一架就少一个战斗力。

有一次为了抢修被击伤的战机,损伤的部位在机身内,需要钻进气道里抢修,但气道比较窄,穿着棉衣是进不去的。

零下三四十度,北风吹得正劲,麦永辉只能穿着薄薄的衣服钻进去。

今年90岁的麦永辉生于1931年,广东佛山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

次年,19岁的麦永辉毅然从军。

他从一名航校学生迅速成长为一名空军机务战士,便与战友们一道奔赴硝烟正浓的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麦永辉 南方杂志 陈海燕 拍摄

他讲述了那段真实的战争历史,“等飞机修好了,我冻僵了,动不了。

”麦永辉的战友只好用绳子绑住他的两条腿,慢慢拉了出来。

“他们赶紧把我带进屋里取暖。

后来,飞机重回空中,我正好也醒了。

战斗是惨烈的,生与死总在一瞬之间。

那段浸满英雄们血和泪的岁月,那一群无惧无畏的年轻人,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该忘却。

他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零下四十度有多冷呢?

71年前,有无数年轻人选择了穿上军装,不远万里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将自己的青春、热血与生命化作守护祖国的铜墙铁壁。

△电影《长津湖》剧照

很多人好奇,零下四十度有多冷?

你可以试想,志愿军战士睡觉都不敢脱鞋,因为脱了鞋就穿不上了,脚被冻得硬梆梆的。

再可以想象,有一个连队,全连140人,因为晚上用热水泡脚,第二天有120人的脚肿得像馒头,穿不上鞋。

事实上,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几乎无法想象,为了抗寒,志愿军甚至发明了“强迫运动”的办法。

晚上睡觉,睡一会就爬起来运动,有些瞌睡大的战士,就由连队干部踢屁股或者架起来强迫运动,否则,他们会在睡梦中冻死。

△“冰雕连”(资料图)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在长津湖战役中,担任阻击美军任务的志愿军,有连队全员冻死在阵地上,他们以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中。

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怒目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

坚持到最后一刻,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

甚至于,为了躲避美军不断的低空侦察,他们白天潜伏在雪地里,晚上在寒冷的冬夜摸索前行。

因为行动隐蔽,不敢生火煮食,每天的口粮是冻得硬如磐石的土豆,没有土豆就挖树皮、野草,沾着雪水和焦屑充饥。

弹片在老兵身上留下如功勋般的“历史印记”

夜晚行军,大雪齐腰深;又要爬山,不少战友落下悬崖。

历经千难万险,部队终于来到了长津湖。

天寒地冻,土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挖反坦克战壕完全不可行。

面对美军强大火力——“没有办法,只有硬上”。

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敢死队”,把手榴弹6个一组绑在一起,前赴后继往前冲。

当来到坦克身边时,只剩下了两个人,还都负了伤。

……

这是老兵刘石安的记忆。

“完全是踏着同志的血迹前进。

”他说着,眼眶含泪。

他们把手榴弹塞到了坦克的履带下,“轰”一声炸瘫了坦克。

那场战役,美国王牌陆战一师被击退,这是刘石安在朝鲜战场收获的第一场宝贵胜利!

而这场战役带给刘石安的,还有他身上至今依旧清晰可见的枪伤,是这位老兵一生的战斗记忆。

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在中国边境立起一道钢铁长城。

用铮铮铁骨照亮了祖国万里山河。

71年后山河无恙,人民安康。

那群最可爱的人,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致敬英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资料来源 | 央视新闻、新华社、南方日报、南方杂志、北京发布、共青团中央等

作者 | 未来网记者张冰清图文综合整理

编审 | 昕晔

终审 | 宋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