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簪花仕女图 为此更彰显大唐气象

时间:18:22:59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5评论:0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云想衣裳花想容,

时令鲜花不仅装点了自然,

还点缀着古人头上四季的风景。

初夏浪漫时节里,

不妨走进《簪花仕女图》中,

结识大唐气象下的簪花美人。

古人对于簪花的热爱由来已久,可追溯到魏晋时期。

在那时,男子的头上佩戴鲜花也是寻常且时尚的扮相。

晋代潘安和陆机,风姿俊秀,常身着正装后“九粱插花”(九粱指的是朝冠装饰的九条横脊再在帽子上插几朵鲜花)。

簪花风尚自古以来,男女都为之着迷。

盛唐之时,贵族女子常以“斗花”为乐。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士女,于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

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

”由此可见得,簪花作为一种时尚的美流行至今也有了千百年历史。

安史之乱以后,奢侈之风成为天宝以后统治者崇尚的风尚。

唐代宫廷画家周昉,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描绘了这个时期的典型场景——《簪花仕女图》,表现了宫廷贵妇的闲适真实生活状态。

画中衣着艳丽、头佩簪花的五位贵妇及一名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真实生活情景。

她们峨眉高髻,纱衫长裙,举步缓慢,整个画面充分体现出了贵族侍女养尊处优,闲适慵懒的生活情态。

周昉笔下的女子形象丰满圆润,服制配饰以及侍女佩扇、仙鹤、爱犬、蝴蝶等形象,都颇能显示出盛世中的女性美以及雍容华贵的大唐风度。

但在这幅《簪花仕女图》悠闲自得、娇奢懒散的背后也暗暗隐藏着安史之乱后的凄寂幽怨。

周昉 绢本设色画《簪花仕女图》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01 唐代仕女画

仕女,在《辞源》中有三种释义,一是指以美女为题材的中国画,也作“士女”;二是指宫女;三是旧指贵族官僚家庭的妇女。

据此,仕女画又称“美人画”,是以古代女子风貌特征为题材的绘画统称。

我国的仕女画历史悠久,最早的仕女画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到了唐朝进入黄金时代,一直发展到清代时期,仕女画仍活跃在市井民众的生活中。

今天我们所讲述的《簪花仕女图》就是盛唐已过,经历安史之乱之后人们渴望安宁社会的心情,“宴游”的风气兴盛之下的绘画作品。

逗犬

在唐朝之前,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仕女画多以烈女、贤妃、节妇为主,由此表现出了浓重的说教意味。

初唐时期,仍然保有前朝绘画的特点,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绘画题材范围逐渐扩大,古人对女性的审美逐渐转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当时的绘画风格可见一斑。

盛唐时期仕女画风格受到上流社会绮靡奢华的风气浸润影响,不拘于宗教传说和神话题材,逐渐冲破了礼教的堤防,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中妇女的形象体态,审美偏向于面圆多肉、相对丰腴的体态。

沉思

后人誉周昉“画仕女 , 为古今冠绝”。

周昉的仕女画以贵族妇女的宫廷生活为题材,体现了贵族生活的优越富足和闲逸的生活状态,意在体现时人所谓“贵而美者”,展示了中晚唐时期贵族社会的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周昉是继吴道子之后的重要佛教人物画家。

道子善画神鬼,而周昉妙造“水月观音”。

他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周家样”,为佛教人物画四家样之一。

以至于在他的画中的仕女图的形象中蕴藏着佛教造像的语言。

周昉 — “周家样”

02 《簪花仕女图》中盛唐女子的妆容与服饰

戏蝶

图中的五位仕女和一名侍者,高绾发髻、晕染眉目,露胸披纱,突出反映了唐代仕女形象的显著特征。

虽然几位仕女的服装、体态、眉目、表情各不相同,但都比较统一地梳着高耸云髻,前额发髻上簪步摇首饰花,鬟髻之间各簪牡丹、芍药、荷花、 绣球等花,眉间都贴花钿,着袒领服,下配石榴红色或团花曳地长裙。

富贵华丽,姿态迷人。

女性妆容的变化与整个时代息息相关。

初唐时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统治者戒骄戒奢,社会崇尚从简之风,女性的面妆承袭了前朝风格特点,多以淡妆为主。

随着唐朝国力增强,汉胡文化交融,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女性面妆渐趋多样,造型奇特,红妆非常风行, 妇女将红粉、胭脂用晕染的方式涂染脸、颊处。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女性妆容的变化反映了唐王朝的跌宕起伏。

《簪花仕女图》中的贵族妇女为黛黑粉白的装束,面色若雪,不施胭脂,别具清新妩媚 , 这种妆容为“白妆”,(与此相对的是“红妆”)即只用铅粉 , 不涂抹红粉,画中贵族女性面饰淡妆,正如杜牧诗云:“哀江水清滑 , 生女白如脂。

其间杜秋者 , 不劳朱粉施。

”此描述生动形象的呈现出了肤如凝脂般的唐代贵族美人。

“白妆”分为两种,一种是“素粉妆”,用薄薄的妆粉轻敷脸上,另一种则敷施厚厚的一层白粉。

图中这种极为偏白的妆容更加突出了女性哀怨的情绪。

唐代极为流行的眉形 — 桂叶阔眉

在古代把眼眉用青色的颜料绘出各种样式,统称黛眉。

在传统的观念中,女性面庞上最性感的部位,不是嘴唇、不是双眼、不是面颊,而是眉毛。

在唐代,对眉毛的崇拜达到顶峰。

唐代女子很注重眉形的设计,各种眉形都是将原有眉毛拔去,而后再绘制成的。

《簪花仕女图》中女子眉毛形状是唐代典型的桂叶阔眉(如上图), 即眉形类似桂树的叶子。

江妃《谢赐珍珠》“桂叶双眉久不描 , 残妆和泪污红绡”和元稹《有所教》“莫画长眉画短眉”指的都是桂叶眉,这种眉妆非常有特色,眉形似蛾翅,眉梢向上倾,眉色晕染不是非常厚重而是浓淡有度,宛若墨蝶飞舞,展现了唐代贵妇的风韵妖娆之姿和唐代审美的另类大胆。

在唐代女子的妆容中,点唇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都是“樱桃小口”,这种是点唇的画法,常常先用白粉打底,覆盖原来的唇色,然后再用唇脂点画唇形,让人产生了一种嘴唇看似很小的错觉。

这种手法与审美跟现代极为不同,当时是以娇小浓艳为主要特点,且变化多端。

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 是他们认为最理想美的就是像樱桃一样别致和鲜艳。

唐代点唇的手法非常之多,与现代美妆博主们所研究的数量不相上下,光是晚唐三十几年的时间, 点唇的样式就出现过十多种。

《簪花仕女图》中的贵族妇女额间饰有各式各样的金钿。

张泌《浣溪沙》“睡容新起意沈吟,翠锢金镂镇眉心”就描述了贴花钿的具体部位,正是在两眉中间。

唐代妇女使用花钿十分普遍,花钿的式样也丰富多彩,从简单的圆点到繁杂的形状,各种各样。

花锢是以金箔片、黑光纸、 鱼鳃骨、螺钿壳和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的 , 有各种形状 , 有的像牛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又是桃形的,尤其以梅花的形状最为多见。

虽然中晚唐时期社会经济衰落,但是对美的追求没有减少,反而发展成一种颓靡的美感。

簪花高髻是唐代上层贵族妇女流行的妆扮,周昉在图中对簪花的刻画极为细致,可以看到妇女头上佩戴着硕大的花朵,显得高贵华丽,体现妇女的尊贵身份。

簪是其固定发髻的作用,簪花则是在簪的基础上增加了装饰功能。

花朵本身就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当唐代女性将花朵插在发丝之间,引起了佩戴者和观赏者强烈的审美愉悦感。

花朵种类繁多,《簪花仕女图》中不仅有牡丹,还有荷花、芍药等,关于画中妇女头上所带花朵是真花还是假花也引起了很多讨论。

发髻旁斜插玉簪,发髻前插串珠步摇,反映了不断变化、层出不穷的妇女头饰簪花样式。

画中所描绘的仕女们多着大袖纱罗长裙、披帛长裙。

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要的服饰,制裙多为丝织品,高度至掩胸,外披纱帛;衣衫轻薄且透明,肌肤若隐若现,雍容而妩媚。

《旧唐书·文宗纪》有“曼束罗裙半露胸”、 “半胸酥嫩向云绕”之语,即描述这种装束。

相对其他封建社会阶段中严重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广大妇女,以及“笑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清规戒律,显然,这种袒胸式着装挣脱了封建礼教约束,体现唐代妇女仍保留着未被封建礼教枷锁的天性。

她们以及整个社会都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体,大胆追求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开放,及人的自我意识的解放 。

03 《簪花仕女图》中的意境之美

形象是文化的载体,溯源《簪花仕女图》描绘的女性形象,探索的是其“形象背后蕴含的时代审美文化和社会文化”。

周昉《簪花仕女图》中“丰肥腴丽”的审美形象,体现出美的普遍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所谓意境,就是客观事物的精髓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诗的境界。

绘画中的“象外之境”往往使得使得艺术家不仅仅把创作客体当做审美对象,还把对自然的感发、宇宙的感悟和个人心性的观照寄托于客体。

表现在图中,也就是唐朝的几位贵妃神情中透漏出哀伤、孤寂之感。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一幅深刻真实的写照,贵妇侍女们只有在庭院中消磨岁月,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高墙深院中女性苦闷无聊的心境。

表达的意境美不仅仅是日暮春愁,更深层的意蕴是寂寥茫然若失的情感,含蓄之中富于暗示性,大大的开拓了画的内容份量。

从画中仕女寂寥的眼神里,仿佛让人能读懂在深宫中有限的自由。

《簪花仕女图》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最高成就,在这幅画作中。

周昉以精湛的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唐代贵妇的闲适生活,展现了盛唐时代繁荣、自信、富足、大气的精神风貌,也为后世仕女画创作树立了典范。

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外表衣著的华丽并不代表人生的充盈,物质上的一时满足永远赶不上精神上的富有”。

人类之所谓人,是因为其精神上的信仰以及自由的思想。

宅在家中,人们虽困于有限的空间之中,但仍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解读古画、品读更多艺术故事~

信息资料:宝山区文化馆

作者:上海大学美术史论系 赵宁宁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转载:“乐游上海”微信公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