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致良知 就是这个缘故

时间:18:44:49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8评论:0

我们常常听王阳明心学说“致良知”,那么什么是良知呢?

良知,它不过是我们心的内在光明,宇宙本有的统一,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明德”。

所以说,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

这样,全部的《大学》就归结为一句话:致良知。

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有个王守仁(王阳明)的弟子,夜间在房内捉得一个小偷。

于是,他对小偷大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那人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

当时是热天,他叫小偷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

这个时候小偷开始犹豫了,说:“这样,好像不大好吧。

他立刻向那个小偷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这个故事说明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他本心的表现,起码那个小偷还有耻辱心,这个就是最底层的良知,通过良知他直接知道是为是、非为非。

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圣人。

为什么王守仁的门徒惯于说“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对事物的最初反应,使我们自然而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

这种知,是我们本性的表现,王守仁称之为“良知”。

我们需要做的一切,不过是遵从这种知的指示,毫不犹豫地前进。

因为如果我们要寻找借口,不去立即遵行这些指示,那就是对于良知有所增损,因而也就丧失至善了。

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就是由私意而生的小智。

一切人,无论善恶,在根本上都有本心,此心相同,私欲并不能完全蒙蔽此心,在我们对事物做出直接的本能的反应时,此心就总是自己把自己显示出来。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就是说明这一点的好例。

我们对事物的最初反应,使我们自然而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

这种知,是我们本性的表现,王守仁称之为“良知”。

由此可见,人人有做圣人的潜能。

他可能成为实际的圣人,只要他遵从他的良知的指示而行。

换句话说,他需要做的,是将他的良知付诸实践,或者用王守仁的术语说,就是“致良知”。

因此,“致良知”就成了王学的中心观念,王守仁在晚年就只讲这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