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磨课 想方设法让课堂出彩

时间:09:47:50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21评论:0

有这样一则教研案例:我校有位青年教师,平时他的数学课上得不错,素以设疑激趣、启发思考、生动朴实见长。

而在参加一次市数学评优课之前,为了能在此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专门组织智囊团帮助他设计教案。

在设计过程中,有的教师说该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氛围不浓,要加强;教研组长说没有创设课堂情境,要添加;还有领导指出,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听起来都有道理。

面对这么多真知灼见,该老师没了主意,只好按大家的意思,彻底修改了教案,这个凝结集体智慧的教案看似很完美,但因严重脱离了执教者的实际,而显得格外生疏、僵化。

最终,该教师与奖项无缘。

这则案例反映了磨课中的一些普遍问题。

磨课通常是由学校(或学科教研组)组织的集体性推敲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

一次好的磨课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研究中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学智慧的提升。

而上述案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磨课中也不鲜见,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思考一:磨课仅有同伴互助,够吗?

磨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师同伴互助。

教师们围绕一节课,进行多角度剖析,多方谋划,献出各自的真知灼见。

在交流讨论中,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交锋,生成新的教学智慧。

教师在磨课过程中发表的真知灼见是优化一节课的备选要素。

但一节课绝不能成为各种真知灼见的简单堆砌。

一节课是一个系统。

结构与要素同样重要,结构不同,会产生质的差异。

要把磨课中好的意见有机地整合起来,仅凭执教者的教学经验和选择判断是不够的,必须给予必要的专业引领,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执教者一起对磨课中的各种意见进行甄别、筛选、剪裁、整合,否则就会出现案例中“你一言,我一语,听起来都有道理”,而执教者“没了主意”的现象。

因此,磨课过程中仅有同伴互助是远远不够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必不可少。

思考二:磨课中专业引领应该注意什么?

磨课中,担任专业引领角色的往往都是教学领导、教研组长,他们在磨课中有绝对的学术权威优势,这就易给参与磨课的教师以心理暗示,导致他们不敢敞开心扉,直言观点,或者虽然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与权威意见相矛盾时却不敢坚持,选择屈从。

执教者更多的时候是像案例中的那位教师一样,面临两难抉择:如果“按大家的意思,彻底修改了教案,这种凝结集体智慧的教案看似很完美,但因严重脱离了执教者的实际,而显得格外生疏、僵化”,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照自己的理解来讲,讲砸了怎么办?

因此,磨课中专业引领要注意适当、适时、适度。

所谓适当,就是专业引领的身份要适当,专业引领人要努力营造一种关系平等、心理相融、合作互助的磨课氛围,以欣赏的眼光和豁达的心态对待磨课中的各种意见,让参与磨课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表达出真实的想法。

所谓适时,就是要给参与磨课的教师留出尽可能大的空间和尽可能多的时间,引领者可在讨论难以深入时给予点拨,在意见交锋难解难分时给予分析,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给予指点,在观点散乱时给予提炼,在磨课结束时给予评点。

所谓适度,就是不扼制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伸展,不以自己的教学特色为标准去束缚教师,不以自己的教学好恶去取舍磨课中的真知灼见,努力把执教者的个体智慧、其他参与者的集体智慧和引领者的教学智慧有机整合在一起。

思考三:磨课究竟应该磨出什么?

学校中的磨课普遍以提高教研课、评优课、考核课的课堂教学水平为目标,大家都期望所磨的课能获得理想的名次或受到好评,这本无可厚非。

但值得关注的是,磨教研课、评优课、考核课时,磨课者的心理会在不经意间发生偏移,为了使课获奖或受到好评,他们往往更注重课堂的观赏性,以取悦于评委和其他听课者,结果导致课堂教学的异化。

这样的“做秀式”的磨课极易抹杀执教者本人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色既是自身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学魅力所在,教师对此应百倍珍惜。

这样的“做秀式”的磨课也极易造成教师群体的认识误区,以为教研课、评优课、考核课与平常课是截然不同的标准。

因此,必须扭转只有教研课、评优课、考核课才磨课的狭隘的目标取向,真正让磨课成为教师的日常教学研究行为,唤醒教师的课堂研究意识,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养成反思的习惯。

此外,在磨课中应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独特感受、体悟和发现,涵养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