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舍利子成分 内含大量钙盐成分

时间:09:46:49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6评论:0

科学时代,舍利子成为信仰的最后防线。

舍利子是信仰的产物,还是科学的结晶?如果是信佛、拜佛、求佛而得来,它能分解成化学元素么?如果能被科学认知,产生舍利子的具体条件又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舍利子的普遍定义。

舍利是印度语音义,原本指人死后身体的总称。

无论你是肉身土葬还是火化留下的骨灰,只要你是印度人,都可以称作舍利。

在佛教中,由于僧人崇尚荼毗(火化),所以宗教意义上的舍利专指僧人死后留下的头发、骨骼、骨灰。

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有一座专门的骨灰舍利塔。

而舍利子,则指火化后产生的结晶体。

佛家认为,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持续不断的修持戒、定、慧(培育品德、内心平静与智慧),得道后便可形成坚固不坏的舍利子。

从舍利子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世人的一个常见认知误区:认为素食是形成舍利子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素食跟舍利子并无关系,比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自述十二岁学佛,只素食七年,同样留下了珍贵无比的舌舍利和头盖骨舍利。

而上个世纪,迫于生产条件,许多平常人被迫素食了一辈子,死后则没有舍利子传闻。

也就是说,素食非舍利子形成的必要条件。

那么,舍利子的科学成分是什么呢?哪些条件是舍利子形成的诱因?

1988年,台湾中科院的化学研究所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取出少量高僧的舍利子,希望通过其化学元素,用科学解读信仰。

研究发现,所谓的舍利子。

说人话,舍利子跟人的骨骼一直,只不过密度高一点。

形成的原因并非僧人的肌体异化,而是火化时骨骼的重结晶现象。

所谓重结晶,即是人体的细微骨骼熔融又重新结晶的过程。

重结晶的特点在于,它能使不纯净的钙盐物质更加纯净。

所以,舍利子看上去跟宝石一样闪闪发亮。

既然研究说舍利子是焚烧时的异化结果,那为什么只有大德高僧才能烧出舍利子来呢?这又得回到素食与修行两大关键上。

前面说到,舍利子是又人体内的钙盐成分在火化中的重结晶现象。

而僧人常年素食,摄取了大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极易在体内形成大量磷酸盐、碳酸盐等。

这就是舍利子的一大成分来源。

同时,僧人常年修持,喜静,忍受力较之常人高出许多。

尽管绝大多数大德高僧的生命力旺盛,但他们的体内却更有可能比寻常人积累更多的钙质结石而不自知,比如草酸钙、磷酸钙、碳酸钙。

这是大德高僧容易形成舍利子的两项必要条件。

此外,佛家虽说不执着于相,不过却推崇金、银、琉璃、玛瑙、水晶、砗磲、摩尼珠等七宝。

尤其是大德高僧,因为他们的地位身份及信众的供奉,他们脖子上挂着的佛珠大多是真的宝石。

而大德们一生佩戴,自然也要随之火化。

这些宝石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在高温火化时与骨骼中的钙盐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又能生成各种不可思议的舍利。

随着舍利子被科学认知,看似科学攻陷了信仰的最后一道防线。

事实上,有了科学的信仰才能真正祛除愚昧,变成一种内在的更高人格追求。

别忘了,佛学本身是人学,科学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