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鲜卑人 他们不会汉语

时间:16:55:47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3评论:0

鲜卑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游牧民族,他和匈奴,契丹,蒙古一样,对中华文明的进程,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力。

尤其是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几乎统治了中国的北方,长达273年。

这中间,大量的鲜卑人南迁,和北方中原民族融合在一起。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将鲜卑族的汉化推向了顶点。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鲜卑人都迁到了中原。

在北方,北魏仍然保留了军事六镇,这些镇是军政合一的地方,主要目的就是防范北方的柔然。

从西向东依次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

从这六镇中诞生了后来影响中国深远的关陇集团。

另外,鲜卑族南下的时候,还有一批鲜卑人不愿意南下,继续留在原地生活,这些人后来发展成了现在的锡伯族。

相对于整个中原文明来说,鲜卑人的数量是非常少的,即使北魏孝文帝积极的推行汉化,但是,也只能说是鲜卑人融入到了中原文明的大家庭之内,我们现在的一部分人身上,有当初鲜卑人的血液。

但是,不能说我们是汉化的鲜卑人,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鲜卑人,匈奴之后的草原王者

鲜卑人的祖先是东胡人,属于北方四大古老民族之一。

东胡人生活在辽河上游的老哈河流域,因为在匈奴的东边,而匈奴又被中原称为“胡人”,所以得名“东胡”。

匈奴强大的时候,东胡只能偏安于东北,臣服于匈奴。

秦末,东胡逐渐强大起来,而匈奴正好发生了一次内乱,冒顿单于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自立为王。

东胡看匈奴内乱,就作死的想欺负一下匈奴,毕竟做了多年的小媳妇,也想当一次婆婆。

东胡王试探性的向匈奴索要千里马,冒顿很爽快的给他了。

东胡王一看,这匈奴也是徒有虚名嘛,来,把你老婆也给我。

冒顿倒是很能忍,旁边的兄弟们忍不了了,跳起来吆喝着要出兵攻打东胡。

冒顿知道,夺妻之仇要报,但是不是现在。

于是,冒顿又送上自己的老婆给东胡王。

东胡王高兴的都找不到北了。

经过几年的厉兵秣马,匈奴终于出兵东胡,这次是打的东胡找不到北了,东胡王且战且退,部族也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退居乌桓山,被称为“乌桓”,这一部分后来被曹操给灭了,另一部分退居到鲜卑山,就是后来逐鹿中原的“鲜卑人”。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持续44年的军事打击,三次战役,漠南战役,漠西战役,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

南匈奴归顺汉朝,逐渐汉化,北匈奴一路向西狂奔,走到了中亚和西欧。

匈奴人走后,鲜卑人从屁股后面跟过来,占领了原来匈奴的地盘。

这个地方还有10万左右的匈奴人没有走,他们留下来和鲜卑人混居在一起,也自称是鲜卑人。

东晋时期,鲜卑再次分裂。

这个时期,就是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鲜卑人南下中原,跑马圈地,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不同政权,比如慕容家建立的“燕国”,拓跋家建立的“北魏”。

而留在北方没有南下的鲜卑人则分裂成了柔然,契丹和室韦三部分。

柔然取代了鲜卑,占据了广大的蒙古高原,成为北魏最强劲的对手。

为了防范柔然,北魏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事镇。

当时北魏的都城还在平城,因此,六镇不但肩负着戍边的任务,还要保卫都城平城的安全,是北魏的实权派。

但是,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的作用已经显得不那么大了,孝文帝也慢慢的不太重视六镇,给的军饷少了,发的物资少了,送去的温暖就更少了。

六镇的军纪也废弛了,开始在当地公开抢夺财物,最后终于造反了。

隋唐的开国皇帝和贵族们,大多都是出自于这六镇的军官,他们被称为“关陇集团”。

比如李渊的祖父李虎,姥爷独孤信,两个人都是西魏八柱国,相当于8个董事局成员。

这里要提一下独孤信,史上最牛老丈人,三个女儿都是皇后,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皇帝宇文毓,四女儿嫁给了李渊的爸爸,小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也就是说,杨坚是李渊的小姨夫,杨广是李渊的表弟。

李渊干翻了自己的表弟,建立了大唐。

柔然在大草原上也没有蹦跶几天,就被突厥给干了。

突厥原本是柔然的锻工,就是负责给柔然打造兵器的,属于柔然的奴隶,地位最底下的一种人。

但是有一天,突厥首领很想尝尝白天鹅的滋味,就向柔然首领求婚,要娶柔然公主,被柔然首领给一口拒绝了。

突厥首领手握兵器,怕个球,他又向西魏求婚,西魏不想得罪这个愣小子,把长乐公主嫁给了他,有了老丈人的支持,突厥首领起兵把柔然给干翻了。

柔然有一部门逃到了契丹,部分投降了突厥,一部分往西逃了,一部分南下汉化了。

留在东北老家的就是契丹和室韦,他们以兴安岭为界,北边的叫“室韦”,南边的叫“契丹”。

契丹我们很熟悉了,乔大侠就是契丹人,这个身份害的他都快抑郁了。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之后萧太后吊打北宋,双方签订了“檀渊之盟”,和平了100多年,北宋末年,被金国和北宋联合给灭了。

室韦就是后来的蒙古,一开始也是契丹人的小弟,在草原霸主成吉思汗的带领下统一各部,开疆扩土,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把蒙古人赶回了老家,蒙古人分裂为瓦剌和鞑靼。

瓦剌就是后来的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鞑靼是忽必烈黄金家族的后人,也就是后来的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最先归顺清朝,成为清朝的“内属蒙古”,康熙时期,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攻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向清朝求援,清朝把漠北蒙古收入版图,称为“外藩蒙古”,击败准葛尔后,康熙把漠西蒙古改名为新疆,寓意着“新开辟的疆土”。

好了,下面我们再次穿越回去,把目光对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人。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了代国,定都盛乐,今天内蒙古附近。

公元398年迁都平乐,今天山西大同,改国号为“魏”,就是历史上的“北魏”。

之后北魏逐步消灭了十六国,开启了南北朝时代。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准备迁都洛阳,一方面他看到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准备加大鲜卑族的汉化,另一方面,平城偏北,不利于南征,拓跋宏的野心是征服南朝,统一中国。

但是迁都的阻力很大,毕竟在北方生活习惯了,一些朝中贵族们都反对迁都。

孝文帝就以南征的名义,带领大军出征,到洛阳后宣布正式迁都。

迁都后,大量的鲜卑人来到中原,不会种地,没有房子住,穿着打扮也和汉人不同,为了打破这种隔阂,孝文帝做出了几点改革。

第一:改服饰。

不允许再穿鲜卑的衣服,统一穿汉服。

第二:鼓励通婚。

自己带头娶汉人女子为妻。

第三:改姓。

鲜卑族多复姓,比如拓跋,宇文,独孤等,统一改成汉姓的单字。

拓跋改为“元”,独孤改为“刘”,丘穆陵改为“穆”,步六孤改为“陆”,贺赖改为“贺”。

第四:改语言,禁止说鲜卑语,一律说汉语。

拓跋宏死后没多久,北魏就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之后,北周宇文家族取代了西魏,北齐取代了东魏。

杨坚把自己的大女儿杨丽华嫁给了北周的皇帝宇文赟,以外戚身份把持了朝政,随后建立了隋朝,统一了全国。

至此,中国北方结束了鲜卑人的统治。

李渊身上虽然有一半的鲜卑血统,但是祖上却是汉朝李广的后代,而且,到了唐朝中期以后,鲜卑这个名字已经消失,彻底的融合在中原文明之中。

其实,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后,就很少有“鲜卑人”的说法了,仅仅会说有“鲜卑血统”。

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服饰,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习俗,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文明,也就无所谓成为一个民族了。

隋唐以后,经过无数代人的演化,已经没有任何鲜卑的记忆了,他们已经彻底融合到中原文明中,也就没有了鲜卑人。

在古代,中原文明虽然是正统,但是并没有把其他民族作为外人。

从夏商周开始,无论是中原的农耕文明,还是北方的游牧文明,还是东北的渔猎文明,都被视为天子的臣民。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多民族融合的爆炸期,中原文明的先进性不断的吸引着各种文明的加入,无论是鲜卑,还是匈奴,他们在南下的过程中,都接受了中原文明的改造,成为了中原文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