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血统最高贵的人 但最后也是功败垂成

时间:16:49:55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22评论:0

先交代清楚,这个话题不是我所喜欢的,之所以写这个,是因为这是百家号后台推送给我的热搜问题,说明还是有很多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既然有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那么我就义不容辞地怼几句。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也的确经历过贵族时代,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春秋时期,以及更早的商、周,但这个贵族终究是时代的贵族,换句话说,谁是统治者谁就是贵族,统治终结了照样是庶民,没人管你血统如何,祖先是谁,姓字名谁。

谁的祖上都不差,不是“三皇”就是“五帝”,无非是我方唱罢你登场,风水轮流转而已。

《左传》中记载过一次座次之争,其中就提及了姓氏。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

薛侯曰:“我先封。

”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

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左传·隐公元年》

滕侯是滕国的国君,始于滕叔绣,文王之后,因此是姬姓,而薛侯是薛国国君,其祖是奚仲,因此是任姓。

任姓在夏代有奚仲,为车正;在商代有仲虺,成汤的肱骨之臣,《尚书·仲虺之诰》即是记载此人,而那时候的周族尚在戎狄之间流浪。

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史记·周本纪》

想当年,周天子的先祖季历因娶到了太任而举国欢庆,作诗作赋。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诗经·大明》

如今发达了,除了姬姓别人都是庶姓了,谁管你是黄帝之后还是太皞之后,不给你贴上一个蛮夷戎狄的标签都算客气的了。

先秦讲“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到了周代,太皞之后的风姓四国:任、宿、须句,颛臾,皆是东夷之国,前三个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应该都听说过后面这个颛臾,因为中学课本中有《论语》的选段,其中有“季氏将伐颛臾”,被鲁国欺负的那叫一个凄惨。

同病相怜的还有少皞后裔的郯国,混成了鲁国的附庸,孔子甚至毫不避讳地评价之为“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炎帝后裔的确有兴旺的,如姜齐,但绝大多数都已没落,甚至沦为戎狄,例如姜戎。

黄帝的后裔同样参差不齐,犬戎、白狄且不谈,即便是颛顼一脉,坚持到最后的:一个是楚、一个是陈,等到秦始皇一统六合,谁还记得你哪支哪派。

即便是姬姓,也有嘚瑟到头的时候,犬戎之乱,王室衰败,庶姓崛起,如芈姓的楚、子姓的宋、姜姓的齐、妫姓的陈、嬴姓的秦等,尽管晋国曾一度稳定了局面,战国之后,也就没人会再以姬姓之后而自鸣得意了。

明白人如史墨,其与赵简子有过一段精彩对话。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王所知也。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也就是说,即便是周代那样的贵族社会,其实也没有真正的所谓血统高贵,无非是谁统治谁高贵,这与两千多年后的清代并无二致。

当年的野猪皮的子孙摇身一变成了大清的皇族,照样是满满的贵族气派,但无论多么气派,底色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国人所崇拜的从来不是什么高贵血统,而是权力,管你正黄旗还是镶黄旗,没了权力连尿褯子都不如。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外婚制的瓦解,连“姓”这种古老的由族徽延伸而来的部族符号也退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氏”为主体的新的姓氏体系,亦称之为姓氏合流。

也就是说,中国人今天所谓的“姓氏”,除了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周代以及更早之前传承下来的“氏”,这些“氏”来源多样且复杂,往往一个“氏”会有不同的出处,如同样是“孔氏”,孔夫子的孔氏出自宋国,属于子姓孔氏,而孔文子的孔氏出自卫国,属于姬姓孔氏。

今天的中国人,谁的姓氏都能追溯到贵族,这也并非是攀附,换个角度去想,从炎黄到现在,源远流长五千年,如果某个家族能一直保持庶民身份到现在,那才是真正的奇迹。

中国没有什么最高贵的姓氏,或者说,每个中国人的姓氏都是高贵的,都有出处,都有过高光时刻,都来自某位伟大的上古英雄。

如果说中国真的有什么特色,血统上的一视同仁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

在当下,如果还有人在大谈特谈什么血统最高贵,我也说不好这算是哪里残存下来的遗老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