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绝命后卫师 开始了“不惜一切代价

时间:15:38:33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7评论:0

讲述国防故事,感受非凡人生,品味家国情怀,谢谢关注!

又逢一年清明至,追忆往思,祭奠英烈,厚植情怀,各地纷纷开展组织人们手捧鲜花来到烈士陵园前,进行清明祭英烈活动。

每一座烈士墓碑都有着一个红色记忆,每一位英烈都有着一个岁月故事,无数的英烈们用自己的鲜血铸起的精神丰碑,都值得铭记缅怀,永驻心中。

在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正迎来一批又一批的祭英烈活动,人们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先烈们的缅怀,传承红色基因,当好红色传人。

此刻,在高耸的纪念碑,肃穆的英名墙前,祭奠者们听着解说员的讲述,感受着道不尽的红色记忆,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时光拉回到89年前

1934年11月,湘江战役打响,这是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战,面对16个师77个团共3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三军团红5师和红五军团34师为掩护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在内的中央红军军委纵队渡过湘江,全力坚持三至四天”的阻击之战。

在这场足以泣天地的新圩、脚山铺、光华铺三大湘江狙击战役中,无数的红军战士倒在冲向遭受敌人密集火力攻击的浮桥上,然则没有人退缩,他们昼夜不断,前仆后继,血染湘江。

最终,红三军团红5师和红五军团34师以分别牺牲2100余人和6000余人的代价,护送中央红军军委纵队渡过湘江,红五军团34师更是以全军覆没,战至最后一人的英勇无畏书写了这场惨烈战役,史称“绝命后卫师”。

在这8000余人的牺牲名单中有34师师长陈树湘、团政委易荡平、和几乎全部团以下的干部,以及无数叫不出名字的普通红军战士,渡江战役之后湘江几乎变成一条血河,上游漂下的尸体在流速较缓处堆成小山,岸边的树林里到处都是红军烈士的残骸。

广西兴安当地谚语:“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就是对湘江战役的惨烈程度的真实写照。

如今,新中国事业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然而,当年牺牲的红军烈士,遗体小部分被当地老百姓就地掩埋,大部分的残骸都静静地散落在湘江河底或上下游沿岸,但是,祖国没有记忘记他们。

为了纪念这段血色的战争岁月,广西政府在当年湘江首战新圩阻击战发生地-灌阳县新圩镇,建立了红军纪念园与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以此来祭奠英烈。

为了让无数牺牲在这场战役中的烈士们能够“回家”,灌阳县政府于2017年,启动了红军烈士遗骸的挖掘打捞工作,首选地是新圩镇下立湾村的酒海井。

据说,当时有100多名红军重伤员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投入了酒海井,全部壮烈牺牲。

几十年过去了,湘江流域大浪陶沙,环境变化,井下地质复杂,布满淤泥和石块,这给挖掘打捞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经过工作人员的努力,在酒海井陆续发现20余具烈士遗骸,这些牺牲的烈士都很年轻,年龄大多不到25岁,最小的只有15岁,身高1.37-1.63米,体重53-55公斤。

这被找到的20余具年轻红军烈士遗骸,虽然只是近万名牺牲烈士中的冰山一角,但这代表着祖国人民为烈士寻根,帮助他们“回家”的强烈愿望。

祖国希望找回他们的名字与遗骸,把他们名字刻在丰功伟业的纪念碑上,把遗骸安放在烈士陵园当中。

在灌阳县与全国各地人民的不断努力下,通过走访、查找回忆录、咨询、打听等方式,陆陆续续获知了许多烈士的名字,如今,镌刻在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英名墙上的名字已经达到了3500余人。

近年来,在广西省政府的主导下,持续对湘江战役纪念设施、遗址、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对烈士遗骸的寻找挖掘工作开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收获。

共发掘收殓的82具相对完整的遗骸、7465块零散骸骨,都已对此进行集中安放,以告慰先烈。

帮助烈士找到亲人,或是帮助烈士后人找到先烈,完成的是几代人的心愿,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也加入到为烈士寻亲的队伍中,相信有了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烈士名字将被找到。

3500个名字,这个数字凝聚了无数人的思忆,然而,距离应该镌刻在英名墙上的名字数量尚不及一半,这也意味着,还有超过半数的英烈们我们不知道他们出自哪里,来自何方,姓什名谁,或许未来他们的名字都将统一用“无名英雄”来代替,但不论怎样,他们必将长眠于祖国大地,永远活在祖国人民的心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