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雪地鞋 最早的雪地鞋

时间:20:39:51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1评论:0

文/刘东华

隆冬时候了,孩子们免不了备一双雪地鞋。

雪地鞋,顾名思义,应该保暖、防滑、防水,三项功能不可或缺。

否则,不可以担当雪地行走的大任。

在鱼台生活,叫毛窝子。

这种鞋,应该在40岁以上的人才穿过,现在基本已经绝迹了,毛窝子成为时代的“绝响”。

但是,在80年代之前的农村,毛窝子是冬天必备的神器,如果没有这样一双“毛窝子”,冰天雪地的时候,几乎寸步难行。

毛窝子,取材就是我们这里随处可见的芦苇,秋天的时候收割了芦苇,挑选花穗最大的芦苇花,扎齐,倒挂在房檐下晒干,编织毛窝子,芦苇花是最好的选材。

然后是做底,鞋底是木屐。

木屐是日本的传统,至今仍是大和民族的标志性穿着,日本人能保持自己的特色,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有时候太急于淘汰一些传统的东西。

我们的毛窝子和日本的木屐应该没有必然的联系,都是一种生活的创造。

不同之处,我们的毛窝子走起来更有稳定性,毛窝子的木底子中间镂空,前后着地,除了保暖,更方便行走。

与普通的鞋不同,穿木屐走路,功夫在脚下。

日本人穿着木屐,和清代宫廷中女人穿着木屐的目的可能是一致的,能走出来一步一摇,无限风情的效果来。

我们穿毛窝子没那么多讲究,主要是实用。

木屐的底子高,有防水和防滑的效果。

在乡村,能把芦苇编织成毛窝子,是一种普及性的手工艺,很多成年男人都会。

隆冬之前,他们会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准备一双毛窝子,穿旧的毛窝子,底子一般都是完好的,拆下来,换上新芦苇,又是一双新鞋。

等下雪的时候,穿着毛窝子,踩在雪地上,发出很酸爽的咯吱声。

那时候,清晨起来去上学,踏着雪地,脚下是清脆的声响,一步一个脚印,清晰可辨。

冬天,穿毛窝子是不能奔跑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体现着一种慢生活。

或许就是木心先生写的那样: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果当年穿着毛窝子学会这首诗,生活应该多不少情调。

现在还能记得当年毛窝子穿在脚上的模样,所谓的有型有款。

让人觉得真正的能工巧匠都是在民间的。

芦苇花,可以编制出这样的艺术品来。

那年月,很多孩子冻脚,冻手,我上小学的时候,手背经常被冻成疮,而脚下因为有这样的毛窝子,还算安好。

冷天里,毛窝子里可以每天换上一把新芦花,松软的,是一种自带温度的呵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