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青阳腔 赣鄱非遗创新教育

时间:15:08:03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7评论:0

青阳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源于安徽青阳县,湖口青阳腔是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年),由安徽传至此地。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湖口青阳腔的音乐基本上保持了弋阳腔“一唱众和、锣鼓帮腔”等风格,此外在弋阳腔的“滚唱”基础上发展出“滚调”。

“滚调”是将较长的或成段的“滚唱”间或插入“滚白”的附加词曲,与原曲牌形成有机的集合,可根据唱词内容的需要,在曲前、曲中、曲尾较自由地“加滚”,突破原有曲牌格式的束缚。

“滚调”的出现突破了曲牌体固有格式的局限,青阳腔逐渐过渡到曲牌连缀兼以板式变化的形式。

湖口青阳腔的表演继承了南戏传统,一方面保存了弋阳腔一派“金鼓杀伐”的舞台风貌,另一方面又具备了传奇戏曲“无一事无妇人,无一事不哭”的艺术特色。

究其源流,无论是剧目到表演,或是声腔到装扮,主要继承了南戏弋阳腔。

青阳腔演员行当为十角制。

即:一末(老生)、二净(大花脸)、三生(须生)、四旦(青衣)、五丑(小花脸)、六外(付末)、七小(小生)、八贴(花旦)、九老(老旦)、十杂(二花脸)。

1959年,湖口高腔(青阳腔)老艺术家潘康泉、曹梅卿、曹耀春、吴江龙、吴厚德、骆硕仁、黄玉盛、等被调入省赣剧团。

并参加了首都礼堂的演出,受到时任总理周恩来的接见。

在戏曲史上,青阳腔被视为戏曲发展的里程碑。

它哺育了川剧、湘剧、徽剧、赣剧、清戏、京剧、黄梅戏等戏曲剧种的形成。

作者/来源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