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维吾尔族 共清理各类墓葬65座

时间:21:52:42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0评论:0

维吾尔族是我们中华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兄弟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多源民族,维吾尔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

这两部分人于9世纪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成为现代维吾尔民族。

以上是专家给予维吾尔族族源的“专业答案”,也是很多书籍使用的“通行版本”。

但只要我们认真去读这段文字,其中所说的多源民族是非常有深意的。

蒙古草原的回纥人与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融合形成今天的维吾尔民族,这话是没有错的。

但南疆的土著居民其民族成分或者族源问题却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需要正视与研究的。

“维吾尔”一名最早见于汉籍是在公元4世纪的《魏书·高车传》里,被译写为“韦纥”,指的是高车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部落。

公元7世纪开始称“回纥”;后来又改译为“回鹘”,这个称呼一直延续至宋及五代。

元明时期则一般译为“畏兀儿”。

我们要说的是,这段史料更多偏重于“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而淡化了甚至没有顾及到“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

因为这个原因,1921年以前,各地的维吾尔族群没有统一的名称,他们用各自居住地附近的绿洲来称呼自己,如哈密人、吐鲁番人、和田人、喀什噶尔人、伊犁塔兰奇人等等。

1921年维吾尔族的精英知识分子们在塔什干开会,选择了维吾尔(音译,等同畏兀儿,并没有确切的含义)这个名字作为他们身份的标志。

而在清代,人们把这个民族称为“缠回”,甚至出现在官方的文书里,维吾尔族人认为此名有侮辱的含义。

1934年,新疆维吾尔文化促进会成立,该会呈请将族名恢复原名。

新疆边防督办公署及新疆省政府发布关于将“缠族”名称改为“维吾尔族”的通令。

那么,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又是谁呢?一个非常模糊的答案是古籍中说的塞种人,塞种人是白种人。

从2000 多年前的汉代开始,对新疆人类活动才有比较明确的记载。

当时主要有:塞人、羌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和秦人(中原人、或汉人),还有居延人、单桓(dān huán)人、龙勒(lóng lè)人、焉耆人等,除塞人外,都是由东向西迁至新疆。

此时还有敦薨(音:煌)人,即吐火罗人,是先由新疆迁至内地,再返回新疆。

塞人是白种人,为东伊朗人种,由西向东至新疆。

大约在公元前 8- 前 7 世纪,西迁于中亚,后陆续迁至伊犁河流域。

公元前 178 年后,受到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月氏人西行的挤压,塞人一部分南下,散处于南疆各地,与当地居民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城廓之国。

之后又被陆续进入新疆的各民族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羌人和汉人。

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上游,后不断西迁。

特别是受秦国攻击、和后来汉朝反击匈奴时也西逐河西羌人,经多次西迁至新疆。

当时的新疆羌人人数众多,分布也较广,并建立了一些小国。

有婼羌,还有西夜、子合、德若、蒲犁、依耐、无雷诸国。

从许多历史资料来看,羌人是中国最早西迁至新疆西域的一个民族。

汉人也是新疆古老民族之一。

当时称周人,其西迁可能最早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

据《穆天子传》记载,早在太公亶公时期(约距今3500年前),就有周族的一支西迁到“春山之虱(shi)”(葱岭以北),建立了“赤乌国”。

公元前 2 世纪末,西汉与乌孙的政治联姻,汉朝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先后远嫁乌孙王,随从数百人。

从公元前 105 年与匈奴争夺新疆始,汉朝不断在新疆驻军、屯田,至公元前 60 年建立西域都护府后,人数约有 27000 多人。

不少屯田士卒带有妻儿,至西汉后期已遍布天山南北。

此后,进入新疆的汉人络绎不绝,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或为西入新疆强族的“俘获之人”,总会有部分人长期定居、繁衍,其中多被融合到其他古代民族之中。

此外,2003年考古队在于田县阿羌乡昆仑山深处的阿克布拉克台地发现一个墓地,其面积约4000平方米。

考古学家对出土人骨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3000年前南疆地区的种族混杂程度已非常高。

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在墓地中均占有一定比例,蒙古人亚种(西藏人)的发现则说明当时青藏高原南北的文化交流已经明显存在。

这就是说,至少在3000年前,西藏人就与南疆人“混合”了。

所以,南疆的土著居民究竟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其实,并不难回答,其实就是黄白混合。

如此,维吾尔族“多源”的问题在这里已有一个大致轮廓了,新疆南疆地区最早的土著居民与古代塞种人、羌人、西藏人、匈奴、契丹、蒙古、汉族等民族都有一定程度的混合,是多民族的共同混合,而不是某一种民族的混合。

来源:

西域都护

编辑:良言

审核:初心 终审:王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