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第四特区 “盗贼生于贫穷”

时间:21:40:57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8评论:0

初识掸东第四特区首府——勐拉

王子瑜

缅甸傣族向来以“爱干净”著称,傣族是勐拉13个少数民族中的第一大主体民族,而勐拉这个地名同样也是音译自傣语,“勐”是坝子或地方;“拉”是茶叶,翻译成汉语就是“产茶之地”的意思。

可见历史上的勐拉是个出产好茶的地方,但现今的勐拉茶叶已不再是其支柱农业了,取而代之的是香蕉和橡胶,以及旅游和博彩业。

笔者无意在此追溯勐拉的农业发展变迁历史,只是想证明从勐拉的地名,即可断定勐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以傣族为主体民族的鱼米之乡。

勐拉是缅甸掸邦东部第四区首府所在地,毗邻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洲的打洛镇,与缅甸掸邦景东市相连。

2004年笔者初到勐拉,感觉第四特区环境很干净、人文氛围很详和,人民生活很休闲。

由于傣族原住民聚居,勐拉的人文风貌处处透着傣家人特有的气质——干净、平和、休闲、宁静与柔美……。

行走在勐拉街头,很少看到腰间插着手枪,耀武扬威的军人招摇过市,马路上也极少有如入无人之境呼啸行驶的军车。

这里的人民没有其他民族武装地区人民身上那种常有的暴戾之气,此番祥和之气应该得益于本地人民信奉佛教和本地区的丰富物产。

古人有:“盗贼生于贫穷”、“穷山恶水出刁民”之说,可见唯有在精神和物资都不匮乏的情况下,老百姓才会循规蹈矩、知书达礼。

正所谓“仓廪足知礼节、温饱足知荣辱”。

当然,勐拉的社会风气与四特区领导层的性格及领导方式亦不无关系。

假定“知识越多越反动”是个真理,那么,以宗教来管理人民,确实是所有文化落后地区的统治者最有效的安民治世法宝。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不知道勐拉领导层是否在以道家“不尚贤、使民不争”的理念来治理该特区,但笔者却在这普遍信奉佛教的地区,看到了道家的政治智慧。

相对果敢、佤邦和克钦邦几个由民族武装组织控制的特区而言,勐拉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要逊色许多,在这个以知识信息经济为主导的E时代,如果仅靠宗教来教化人民而轻科学教育,恐怕勐拉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继承人中难以产生优秀的领导团队来。

又许,勐拉领导层早已行进在“愚民政策与精英统治”并行的路上了,对此笔者无从得知。

当年笔者只是一名匆匆过客,谈不上“爱上她——勐拉”,但我不否认有点喜欢她,尤其喜欢她那份安然自足的“气质”。

时隔多年重游勐拉,勐拉的市容美丽依然,但洁净度已大不如前;勐拉人民行事低调依然,但隐隐有份浮躁在暗流涌动。

身为一名过客,我依然谈不上爱她,而勐拉的发展速度和现状也不如2009年之前所预期的好,散落在街边的几幢废弃的房屋,刺眼的向路人“展示”勐拉的衰退之相,无奈地诉说着她往日的繁华。

勐拉的低调在缅甸众多特区中是较为突出的,其他特区都有自己的电视台、网站、论坛、博客等等宣传媒体,唯勐拉一直以遗世独立、与世无争的姿态低调的享受着她的和平与发展,不愿以外人道。

在这一点上,勐拉再次表现出了道家“不敢为天下先”的处世哲学,也许勐拉领导人深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生存哲理。

又许,就像一位真正富有的人那样,她已不需再用金项链、钻戒、名表等外在饰物来显示自己的财富,满足她的虚荣心。

2009年9月份至2011年底勐拉屡遭战争阴云笼罩,甚至曾经一度沦为的“白天门前可罗雀,夜间可闻鬼唱歌”的死城,但勐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它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

一山山青翠翠的橡胶林和香蕉林,一片片绿油油的田坝,一座座丰富的矿产,一村村自给自足的山寨,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柏油路,以及那条从勐拉辖区流过的楠玛河,处处洋溢着蓬勃兴旺的生机,如此一个美丽的地方,任谁来了、见了,都会很轻易地就爱上她的!

写于2012年4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