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雍和堂 然则燕居所谓雍彻

时间:20:52:08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6评论:0

“三家”。

马融注:“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

《雍》,《周颂·臣工》篇名。

天子祭於宗庙,歌之以彻祭。

今三家亦作此乐。

”仲、叔、季三孙,是鲁国的卿大夫。

他们是桓公的公子庆父、叔牙、季友之后的子孙,故皆称孙,又称三桓子孙。

庆父为庶子之长,故仲孙后改称孟孙。

“雍”,“彻”。

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诗经写作雝,是诗经里一篇诗的名称,在周颂臣工之什里。

彻,通作撤。

天子祭宗庙,礼成时,歌此雍诗以撤祭馔,今三家祭祖,亦以雍诗歌之而撤。

“相”,助。

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列席,捧场。

或者特邀嘉宾。

“维”,是语气辞。

“辟公”“穆穆”。

包曰:“辟公,谓诸侯及二王之後。

穆穆,天子之容貌。

《雍》篇歌此者,有诸侯及二王之後来助祭故也。

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义而作之於堂邪?”“辟为诸侯,公为夏殷二王之后。

夏王之后是杞,殷王之后是宋。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大致是:天子祭完撤礼,这时雍歌响起,天子面容温和肃敬,走在当中缓步出来,各国的君主及夏殷二王之后裔随在天子周边,保持一定距离,尊卑主次有序,仪式庄严。

“取”,取用,见用。

“堂”。

何焯《义门读书记》:“庙制:室外为堂,堂外为庭。

“三家之堂”。

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毛奇龄、刘宝楠,皆说是季孙氏所立的桓公庙。

据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杜预注,庆父、叔牙,是同母兄弟,为桓公的庶子。

桓公嫡长子同,与季友是同母兄弟,同继承君位,为庄公。

故季友的子孙,在三家卿大夫中,为嫡次子的后裔。

依周代宗法,季氏可假别子为宗之义,而立桓公庙于其家,以为大宗,令小宗的孟孙叔孙宗之。

黄氏后案:三家之堂,金吉甫以为此桓公之庙堂也。

上言庭,此言堂,舞乃堂下之乐,歌者在堂上也。

为何三家用雍礼不妥?一是三家是家臣,不是天子;二是雍歌内容有讲辟公和天子,这是和天子相关的歌,也就是专用的,和三家沾不上边,所以三家以雍彻确属不伦不类。

李炳南先生解释得极好:然而三家祭祖,有诸侯及二王之后来陪祭乎,主祭者是天子乎?既然皆不是,则唱此诗于三家之堂,究竟有何取义耶?

三家为何是僭礼?四书賸言:但季氏大夫,亦何得遂僭及天子礼乐?予论宗子,作大小宗通绎,乃遂因大小宗而得解此书。

盖鲁为宗国,以周公为武王母弟,得称别子,为文王之宗。

礼别子立宗,当祀别子所自出。

因立文王庙于鲁,为周公之所自出,名出王庙。

夫祭文王而可以不用天子礼乐也乎?其用天子礼乐者,以出王故。

其祭出王者,以宗子故也。

若三桓为鲁桓公子,季友以適子而为宗卿,亦得祭所自出,而立桓公一庙。

汉儒不解,有谓公庙设于私家者,此正三桓所自出之庙。

以三桓并桓出,故称三家堂。

以季氏为大宗,故又独称季氏。

其所以用天子礼乐者以桓公故,而桓公得用之者,以文王用之而群公以下皆相沿用之之故,然而僭矣。

《经正录》引冯厚斋曰:夫天子之礼乐作于前,安然不以动其心,则凡不臣之事皆忍为之矣。

论语稽:礼仲尼燕居篇,孔子言两君相见之礼,宾出以雍彻。

以此章之义推之,殊不可解。

盖礼记一书,或孔门弟子所辑,或秦汉诸儒所增,其礼乐制度大抵皆春秋时所现行及鲁所常用者。

其中或遵古制,或出僭乱相沿之习,记者就所见闻而记之,遂谓礼当如是,而不能辨别其是非。

其所载孔子之言,又或守师承,或得传闻,或出伪记,故古制资以考见者固多,而其诬罔淆乱者亦不少,要当据理以去取之而已。

夫春秋之世,以礼乐为娱乐之物,且以其大者重者为观美,而不复辨此礼此乐之何以施用。

此穆叔不拜肆夏、文王而拜鹿鸣之三,晋人所以有舍大拜细之问也。

,及象、武、振羽、清庙,亦必鲁人当时于两君相见用之,亦僭乱之一端,记者不察而记入夫子之言耳。

否则辟公天子又奚取耶?

(喜欢的读者请关注我,我的号专门讲解《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