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维族姑娘 织布一共有三个人

时间:2023-11-18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6评论:0

丝绸之路,从长安到罗马,让东西方的商品通过重重翻译实现了互换,也让沿途各个民族各部落穿上了梦的衣裳。

在新疆境内,最初的丝绸之路在南疆,绕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面的就是北线,南面的就是南线。

张骞从北线西行,从南线返回,于是丝绸之路奏起了雄浑千年的长调。

那时候西域的人民见识了丝绸的绚烂,有的人甚至穿上了丝绸的衣服。

但是南疆并不产蚕桑,他们需要的丝绸只能花重金从客商手中购买。

有一次中原王国要嫁一个公主给西域的王子。

西域王国希望得到中原的桑树种子,因此派使者偷偷央求公主带来。

但是根据当时中原王国的法律,私自带桑树种子出国是要砍头的。

公主想了一个办法,她把桑树种子织进帽子的夹层。

出嫁的时候,来到边境上,士兵搜遍了迎亲队伍的人身和货物,没有见到私自夹带的东西,因此放行。

#丝绸之路#

塔克拉玛干周边的绿洲种起了桑树,开始了养蚕结茧,抽丝织绸。

丝绸逐渐成为南疆的一项重要产业,也成了南疆姑娘打扮自己的重要依托。

在维吾尔族的传说中,丝绸就是这样在南疆扎根的。

丝绸在南疆沿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丝绸织物,即艾德莱斯绸。

艾德莱斯绸的制作是一个缓慢的复杂的过程。

这个技术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这一项遗产,在和田地区建立了专门的传统艾德莱斯绸生产厂。

一开始这一个常在和田市的布亚乡,后来因为传承人身份转移,搬到了洛浦县。

我曾经到布亚乡的爱德莱斯绸生产厂去参观过。

下面的介绍是最基本的过程。

煮茧抽丝由两个人合作完成。

坐在灶头上抽丝的老人告诉我,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50年。

她说,因为自己年轻时候很笨,只能够干这个活儿;而现在找不到徒弟,只能自己继续干。

抽出来的白色的蚕丝绕成巨大的圈,拧成很粗的绳子,然后在绳子上上色。

这些原料来源不一,有的是从植物的汁液中提取的,有的是从矿物中提取的,赤橙黄绿蓝变紫和黑色都有。

把颜色按一定的规则染透,然后开始织布。

织布用的是传统的纺织机,手脚并用,每个指头上绕着一根线,穿插的时候不能有任何错误。

,两个年龄大的都是70多岁了,一个是20多岁的小伙子。

他们织布的工资是一天50元钱,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只有缺钱而且找不到其他事情做的时候,才来干上一两天。

因为找不到专心致志的技术传人,两个老人很发愁。

织布的过程很慢,据说一天织不到一尺长。

织出来的布五彩缤纷,各种颜色都有,但是并不紊乱,而是循环出现的。

每一个色块、或者几个色块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图案,这些图案到底是什么,就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老人也说不清楚,他只是告诉我们祖祖辈辈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根据专家们的分析,这些图案是南疆土特产的抽象画,比如有的像巴旦木,有的像杏仁,但我觉得这些都很勉强。

用传统方法织出来的布,因为使用的原料全是天然的,在这个讲究生活质量的年代,卖得是很贵的。

一张围脖就是80元。

我算了一下,要用这样的布织一条裙子,原料就得花1000元。

当然,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机织艾德莱斯绸,用工业染料,色彩更艳丽也更精细,图案也有所发展。

而艾德莱斯绸织成的裙子非常有特色,那些斑驳的色彩,那些抽象化的图案,让裙子显得绚烂多姿,厚实稳重。

姑娘们穿上艾德莱斯绸裙子,衬托出洁白的皮肤和妙曼的身材。

维吾尔族姑娘的美,除了天生丽质,除了奥斯曼培育出来的眉毛,一半功劳归于爱德莱斯绸裙子的衬托。

小裙子,转两圈。

在南疆无时无刻都在吹着的风中,裙摆翩翩起舞,定格着姑娘们的柔媚。

她们跳起麦西莱甫,晃动着头部,举起了玉臂,在人们的围观中转着圈子。

她们走过的地方,空气中还拓印着艾德莱斯绸裙子的多彩;她们灵动的眼光看过去,所有的客人都在清波下沉醉。

艾德莱斯绸是丝绸工艺的一个流派和一个巅峰,是丝绸之路的见证。

穿上爱德莱斯绸裙子的维吾尔族姑娘,是丝绸之路上最美的天使。

丝绸之路带来了她们的美丽,她们的美丽浇筑了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向往。

爱德莱斯绸,是丝绸之路带给她们的礼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