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蓬蒿人 求去……买臣不能留

时间:21:42:12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3评论:0

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终于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认为自己实现理想抱负的时机到了,欣喜若狂,写下这首诗,辞别两个孩子,从南陵前往长安。

这首诗脍炙人口,犹其最后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诗人得意的神态、踌躇满志的形象如在眼前,成为古往今来学子自我勉励时的首选诗句。

这首诗浅显易懂,似乎只有“会稽愚妇轻买臣”句需要了解朱买臣的典故。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即听去……(后)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

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

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

大意是说:朱买臣家贫,靠打柴为生。

他好读书,常常担着柴在路上边走边高声读书。

他的妻子认为这很丢人,叫他不要读,他却读得更大声。

妻子认为他没有出息,抛弃他改嫁了。

后来朱买臣当了太守,看到前妻和她的现任丈夫在修路,就把他们叫到太守府居住。

前妻又后悔又羞愧,住了一个月,就上吊自杀了。

朱买臣出钱安葬了前妻。

很多人认为李白引用这个典故是嘲骂他的第二任妻子(或小妾)刘氏,其实不尽然。

引用妻子看不起丈夫的典故,就一定是说他的妻子看不起他吗?这个“会稽愚妇”也可以是泛指所有认为他不会有出息的世俗小人,正如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并非真的指香草美人一样。

当然,这里要说的重点并不是这个,而是诗的最后三个字:蓬蒿人。

当今讲解这首诗的人,包括一些大师,都语焉不详,导致很多人都以为“蓬蒿人”是一个贬义词,是指身处草野,没有出息的人。

李白的一生一直在入世和出世之间摇摆。

一方面,他希望实现自己经世报国的伟大抱负;另一方面,他又不愿受世俗功名的束缚,非常羡慕那些超然世外的高人隐士。

后人认为李诗如庄子,杜诗如史记,这是李杜从小所学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也是两人性格不同使然。

李白崇尚自由,性情洒脱,根本受不了窝囊气。

因此他在官场上稍有不顺,就会骂一句“去NM的,老子不干了。

”甩手离去,并以古代高人隐士自比。

这首诗中的“蓬蒿人”,就是指晋时隐士张仲蔚。

皇甫谧《高士传·张仲蔚 》:“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

明天官博物,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李白从24岁离开家乡出门打拼,谁知一直没混成他原来想要的样子,直到42岁仍然入仕无门,原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过了,因此只能以隐身不仕的高人隐士自比,聊以自慰。

谁知皇帝突然心血来潮,召他入京。

从小学道的他自然想到了专研《道德》、隐身不仕、家门口长满蓬蒿的张仲蔚。

于是他说:“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诗并没有看不起“蓬蒿人”的意思,只是说自己不愿像张仲蔚一样终生不仕。

因此,“蓬蒿人”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终生不愿当官的高人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