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童趣沈复 我们可以推测得出

时间:2023-11-18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1评论:0

常常有人问起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

其实答案就在教材里,用好教材,吃透教材的范文,比做100套题要强。

起码是省了不少时间,也省了不少钱,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学习的曲线。

吃透教材这种做法,看似慢,其实是捷径。

于是,我想通过初中和高中人教版教材的文言文篇章,突破文言文阅读的瓶颈。

而且你还能在这里学到一些有趣的史料和知识,一起来开始吧。

今天我们来看看七年级上册第5课《童趣》这篇,有趣的小品文章。

以下是原文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

文章和作者背景

沈复,生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也就是现在的苏州,是清代作家、文学家。

沈复出生于幕僚家庭(官员秘书),自幼爱读书、爱玩、爱观察自然,生性比较自由。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也就是十四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沈复21岁时,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

可以看得出,沈复的家庭背景还是比较硬。

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参加科举,而是到苏州做买酒生意。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

他将自己坎坷跌宕的经历写成一本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

到民国时期,林语堂将这本著作译成英文,在世界广为流传。

而《童趣》就是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这一章节。

二、文章解构

沈复的文笔轻松,有志趣。

特别的读者友好,这也是《浮生六记》这么多人看的原因。

我们先用“古文解构法”来看一遍原文,基本上不用查字典就能看得懂。

下划线是名词,其余的地方用现代汉语思维组词,用括号表示,这样基本能看得通文章脉理:

余(我)忆童稚时(小时候),能张目(眼睛)对日(太阳),明察秋毫(秋天的虫儿鸟兽的毫毛,比喻细小之物),见藐小(同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所以)时(时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夏天的蚊子)成雷,私(私下,自己)拟(比拟,想象成)作群鹤舞(飞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有的)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头)观之,项(脖子,脖子前面为颈,后面为项)为之强(僵硬)。

又留蚊于素帐(蚊帐)中,徐(慢慢地)喷以烟(水烟),使之(蚊子)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看成白鹤飞翔在青云之上),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我)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山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打斗在)草间,观之,兴(兴意)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比喻草丛)而来,盖(原来是)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全部)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不仅虎躯一震,菊花一紧)。

神定,捉虾蟆,鞭(鞭打)数十(下),驱(赶)之别(别的)院。

8 s: R/ ?2 Y) {4 \2 p( L

三、文意赏析

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眼光,描述了夏天的生活趣事。

可以看得出作者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热爱观察,热爱自然。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如果换到现在,作者是典型一个有探究心理的小熊孩子。

眼睛直视阳光,多伤视力啊,但是作者把他当做锻炼观察力的一种途径,以至于后来锻炼了特别强的观察能力,常常能看得到细小之物的纹理,体会到物体之外的一些趣味。

换到现在,假如能好好栽培,他日必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医生,甚至是侦探。

可旧社会的社会职业分工太过于局限于科举仕途,其他行业不受待见,所以最后也没有太大的作为

2。

热爱小动物,富有想象力。

一般人见到蚊子,打都来不及,沈复竟然不怕叮不怕咬,还把轰鸣而来的蚊子放进蚊帐。

真是皮得很。

沈复,非常有想象力,把文字想象成一群白鹤,遨游在青云之间,然后偷偷吸一口爸爸的水烟,吐出来,制造了一个烟雾弥漫,仙气飘飘的舞台背景,让这群“白鹤”在高耸的云端上唳鸣。

意境是多么地逍遥,让他拍手称快!想象力是这么丰富,简直是编剧的料子!

除了放蚊子,他经常会在土墙的凹凸之处,花盆杂草丛生的地方蹲点,一蹲就是半天,把花草想象成为树林,把泥土当成是山丘,沟槽当做是山谷。

俨然一个《魔界》、《权游》的拍摄现场。

忽然看见两只小虫在草丛之间打架,看得正兴起之时,忽然有一只巨大的怪物,拔“山”倒“树”而来。

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癞蛤蟆不吃天鹅肉,反打起两只小虫的主义,真是饥不择食啊。

一张嘴,舌头一伸,两只小虫成为了腹下之餐。

沈复当时还小,被眼前这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的一幕所吓得虎躯一震。

缓过神来才觉得生气,为什么要吃小兔兔,哦不,小虫子。

于是要惩罚癞蛤蟆。

小沈也不怕癞蛤蟆身上的毒腺,一手抓起来(真是够勇敢的)。

换成其他人,可能随手就把癞蛤蟆摔死泄愤了。

但是小沈非常有爱心,一边打,一边骂:你这只坏蛋!把他感到别的院子,发配边疆算了。

3。

家庭环境不错。

从以上沈复小时候的表现来看,他住的地方不小(有院子,有花草)。

家教比较宽松,可以到处跑,到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封建社会的小孩子一般在私塾读四书五经,要么帮忙做家务,哪有时间玩。

他有爱心,可见他心理是比较阳光积极的,心地善良,可以看得出到父母的关爱也不少,不然很难有这么宽容,心善慈爱的一面。

四、总结:

一个人的文笔,往往与人生观和志趣有关。

如果细读《浮生六记》,这些轻松有趣的文笔随处可见。

古时候的文人,崇尚文以载道,就是写文章必须有一个社会评论、道德教化的主旨,不然容易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而沈复,却敢于描写新鲜的主题,在《浮生六记》中,写闺房之乐、柴米油盐、生活点滴、自然生活、美食等话题,摆在今天分分钟成为一个百万粉丝的美食生活频道的博主,但是在清朝,除了科举仕途之路,文人没有太多选择。

!

沈复和妻子陈芸,本想过着与世无争的协议人文艺术生活,但是苦于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最后因为贫困落魄,不得不放弃理想,挣扎于尘世之中。

令人唏嘘。

所幸的是,着一些没有改变沈复的志趣,这些生活点滴,汇成了一部颇耐人寻味的自传体散文集《浮生六记》,滋养了后继的大批文人墨客。

而文学大师林语堂就深受这一文风影响。

沈复,从骨子里说,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大小孩,如果在今天,如果不是一个成功的生活座驾,至少会一位出色的儿童绘本作家!

五、记诵要诀

此文不可死记硬背,建议高声朗诵。

文脉主线:1.回忆小时候 2.夏蚊成雷-青云白鹤 3.土墙花间观虫斗 4.蛤蟆流浪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