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科索沃公投 从1783年起

时间:18:10:33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32评论:0

#头条创作挑战赛#

科索沃之战已成历史。

那些斑驳的血痕早已消逝在斑驳的岁月之幕上——78天的轰炸,7800人的伤亡,以及至今成灾的“贫铀弹”伤害……

在付出了血的代价,科索沃从塞尔维亚公投独立成国,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承认其独立国家地位。

同样,克里米亚公投、顿涅茨克等“乌东四洲”公投,也充满着血腥、硝烟与战争。

这一切,都抹不去“北约”的背后推手。

这是为什么?下一个会是谁?

一、科索沃公投:北约精心策划的“地区动荡”与“国家撕裂”

塞尔维亚的科索沃,基本都居住着阿尔巴尼亚族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信仰,以及强烈的独立建国愿望。

一如分散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人一样——史上,他们有着自己的土地和独立的家园。

与库尔德人一样,即便是在成为南联盟一部分后,阿尔巴尼亚刃的独立建国愿望就从未停止过。

不过,阿尔巴尼亚人比库尔德人幸运。

为了建国,库尔德人在叙利亚内战中,为美国抛头颅、洒热血,在付出巨大牺牲后,却被美国无情地抛弃了。

因为,库尔德人除了为美国拼命外,并没有阿尔巴尼亚人对美国及北约的价值与重要性——实现美国控制区域地缘政治目的

于是,世纪之交的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军队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爆发了武装冲突。

随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很快介入。

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轰炸。

其中,还轰炸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

导致我国三位战地记者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牺牲。

这也是北约欠下中国人民的血债。

据统计,北约对南联盟的78天的轰炸,共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

此外,更为严重的是,北约在轰炸中使用了贫铀弹。

造成了南联盟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至今,严重的放射性元素等污染,对塞尔维亚人民造成白血病、癌症等重大灾难。

在北约对南联盟轰炸后,随后,美国操纵联合国介入,以人权等为幌子,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244号决议,将科索沃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独立。

的确,科索沃地独立了,但其独立之路,却充满了暴力与血腥,甚至是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痛苦与灾难之上。

而其本质:不管是塞尔维亚,仰或是阿尔巴尼亚族群,都只不过是北约的工具。

所以,北约才无所顾忌地轰炸。

以实现其地缘利益的绝对控制。

二、乌克兰变局:北约侵略扩张与霸权基因作祟的结果

2014年,克里米亚举行公投。

以96.6%的高票获得独立,随后申请加入俄罗斯联邦。

随后,“克里米亚危机”逐渐演变为“俄乌冲突”。

这一切:又是北约罪行的典型案列。

从上世纪90年代伊始,北约就从“防御性”联盟向“维护共同利益”的侵略性军事同盟转变。

于是,一次又一次东扩,并激点燃俄乌之间的矛盾纠葛,从进而爆发了克里米亚危机,以及如今的俄乌冲突。

而其行为的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克里米亚公投,以及如今的“乌东巨变”。

比如:当地时间9月27日,乌东部四洲: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再次举行公投。

分别以99.23%、98.42%、93.11%、87.05%的高票通过。

“四洲”入俄,已成定局。

且在结果出来当天,顿涅茨克领导人普希林当场喜极而泣。

普希林动情地声称:“我们连续创造了历史,我们加入了伟大祖国俄罗斯”。

而在场的群众,也激情昂扬地欢呼:“俄罗斯、俄罗斯......”,

这显然是民意。

且有其根深蒂固的血脉相连。

只不过,是历史在错误的时候错误地将他们“割离”。

正因为如此,北约才不厌其烦地拨弄,并推动这一血脉矛盾步步升级。

由此,乌东地区的人民,又经历了族群史上的又一次动荡。

这就是北约的目的。

——制造对抗与灾难,然后收割利益。

比如:在北约的支持和挑拨下,从2014年至今,顿尼茨克等乌克兰东部地区,已经历了长达8年的流血冲突。

而北约所利用的,就是俄乌这样的抹不开的历史及文化纠葛。

比如:据史料记载,克里米亚及乌东地区,就已是俄罗斯的领土。

距今已有200多年。

只不过,1954年,为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300年,苏联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作为“礼品”划给了乌克兰。

对此,刚独立后不久的1992年,俄罗斯就决定废除1954年苏联政府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的决议。

于1993年又通过了关于收回塞瓦斯托波尔市的法令。

虽然这些行为没有导致任何效果,但表明了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基本态度。

克里米亚及乌东等地,作为乌克兰领土才不过60多年。

其间,还有37年同属于一个国家——前苏联。

所以,基于历史的、文化的、族群的根脉,顿涅茨克领导人普希林在公投现场才嚎啕大哭。

因为,那是割不断的血脉相连。

所以,北约正是基于此,才出手了。

这一次,北约不是向对待南联盟一样的直接轰炸,而是利用对于这种血脉关系,步步围困。

并给钱给武器,甚至是给人。

以便他们自相残杀。

从而实现其对地缘空间及其利益的绝对控制。

这就是俄乌冲突的背景。

以及其根本原因。

三、北约的“两面性”:凸显其侵略本性及虚伪

在这两场、或三场“公投中”,北约不但用心良苦,且显现出其“两面性”。

那就是——挥舞“人权及民主”大棒给予科索沃和克里米亚及乌东“四洲”的定性。

在科索沃,北约则认为其人民主人权的典范。

而在俄乌冲突中,则成了吞并。

而定这样的目的,则是为了进一步做实并最大化其利益。

尤其是美国。

一方面,它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更实现对他国的牵制与利益的攫取。

所以,北约即便勒着裤带,也在想尽一切可能的路径支持乌克兰。

比如:美国的数百亿美元的支持,以及源源不断的武器等。

由此,在俄乌之间,不管是克里米亚危机,还是俄乌冲突,北约对俄罗斯,都可谓是“步步紧逼”。

与科索沃不同的是,在东欧,北约旨在“排除俄罗斯”,而在科索沃,则旨在撕裂并肢解南斯拉夫联盟。

所以,贝蒂格莱德成了废墟,而俄乌冲突,则一步步演变为冲突与战争。

所以,在乌克兰问题上,北约则定义其为“吞并”。

而在科索沃问题上,却将其粉饰为“民主”与“人权”的“典范”。

这就是北约及西方的两面性。

而其步骤,则令人唏嘘不已,

比如:在科索沃问题上,北约:

首先通过血腥的武装干涉,强行将科索沃从南斯拉夫联盟分裂出来。

其次通过联合国名义接管。

然后,于2010年,通过国际法院炮制出:“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是否符合国际法”的结论。

这更加坐实了其本质的虚伪性。

四、小结

综上,从科索沃到克里米亚及乌东“四洲”,其行走在刀尖上的现实,以及颠覆性的动与冲突、流血与战争,都仅只是北约的算计与工具。

在北约看来,动荡就是其“被需要”,从而凸显其存在价值。

而战争,则是其利益与利润的最佳表现形态,以及屡试不爽的有效路径。

这,就是变异的北约。

以及俄乌冲突的本质。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