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绝命海拔 会能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时间:18:07:42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9评论:0

对你而言,攻顶珠穆朗玛峰具有多大的诱惑性?对于登山爱好者而言,那可能是超越了世间对于追逐名与利等庸俗梦想的至高境界。

为此,近百年以来,全世界有无数名勇士前往探险,但仅有四千人真正有触摸到那个世界巅峰。

至今珠穆朗玛峰山区仍埋葬着好几百具尸体,有七成是攻顶之后才瞑目长眠于雪地之中,世人很难评判他们用命去换取「攻顶珠穆朗玛峰」这份荣耀是否值得?但或许看了电影《绝命海拔》。

电影《绝命海拔》根据1996年史上最大珠穆朗玛峰山难事件翻拍,确定开拍之前它确实是史上最大珠穆朗玛峰山难,但不想电影开拍之后就陆续发生了2014年春的雪崩以及2015年春的尼泊尔地震,两事件让珠穆朗玛峰山难罹难人数再破纪录,于是《绝命海拔》在从拍摄到上映的短短两年内过程之中,故事里的事件已经从第一惨退居成为第三惨。

这倒也无妨,连两年的事故反而为这部片灾难片做了最直接的宣传预告,告诉世人「要登珠穆朗玛峰,你是否已经做好不成功便成仁的心理准备?」如果没有的话,那还真得感谢像是《绝命海拔》这样电影的推出,让大家体验一下实际要攻顶珠穆朗玛峰需要面临多少的困境与苦难。

真实度与难度、观影与拍摄的双重考验

既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绝命海拔》自是不能偏离事实太多,举凡当时人物背景个性的重塑、事发当时的细节与源由、谁做了什么关键性的行为与决定等等,一旦处理个不好、都势将引发当事者与家属在观影之后的争议。

另外还有一般观众在观赏《绝命海拔》后究竟是会得到一个想欲登山的沸血热情?还是会被山难吓傻而对登山感到却步?可以想见电影在筹划阶段就已经深陷举步维艰的状态了。

剧本上的规划设计已经不容易,但拍摄过程恐怕才是最艰困的时期。

为面对零下30度以下、摄影机无法开启的拍摄环境,还得设计温室帐棚给摄影机使用才能顺利开拍,更不用说上百趟运人与运物资上山的工程是多么浩大了。

尽管剧组设计了诸多替代方案来解决拍片危险性(例如大量在片场与较不险峻的意大利山区拍摄),但2014年雪崩之际,确实也还有剧组正在珠穆朗玛峰取景而受到惊吓。

最优秀的登山员常是最易罹难的人

《绝命海拔》背景故事是1996年时期最优秀的其中两团登山队,新西兰队(冒险顾问队)与美国队(山痴队),在各自延揽记者一起跟团攻顶、以纪录宣传各自团队的竞争关系之下,在最后一刻还是决定携手合作一起上山的过程。

两边的团长在当时都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专业佼佼者,助人攻顶与救难功绩不计其数,然而却都在1996年的任务中死去。

后来生还的记者乔恩·克拉考尔出书《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回忆这段往事时曾揣想或许是因为队中有着记者的存在、才会让两个领队有了急于表现的竞争心态,让他们在做决定时有了比平常更甚的冒险意图,才会罔顾天候与时间不足的诸多警讯,最终不幸罹难。

生还者的口水战争VS电影的中立表达

若以乔恩·克拉考尔的结论来看,两队领队可能都是过于自信自身的登山能耐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但老实说乔恩·克拉考尔的书中也大骂过当时一起攻顶的WW队拖累了大家的登山进度。

事实上当天攻顶人数最多的是新西兰队和美国队,WW队人数三个、是专业的登山者,却还被当时没有8000米登山经验的记者乔恩·克拉考尔怪罪,乔恩·克拉考尔的书虽然是很卖座,但后来也一直被其他人出书反驳,所以真的还是参考就好。

相对于生还者在事后互相指责这一点,电影《绝命海拔》的处理态度就显得中性而无批判成分。

照理来说,习惯依照市场需求而开启拍片计划的好莱坞,很可能会把片子拍得热闹一点、让英雄更昂然一点、更写实一点.

但处理起《绝命海拔》,却是拍成一部宁愿求写实也不愿意夸饰呈现故事的灾难片,这一份谨慎与执着,让电影变成了一部可信度与说服力都更加高升的电影,这实无负「真实故事改编」这句话了。

没有起死回生的英雄,只有行尸走肉般狼狈返回的生存者,没有谁对谁错的责难,只有天有不测人有祸福的结论,没有壮阔不思议的景,只有世人皆须臣服的苍茫冷峻……

毕竟若照乔恩·克拉考尔的写书批判力来说故事的话,《绝命海拔》也大可拍成为另外一部《末日崩塌》来赚钱,但显然这一次,好莱坞的勇敢,用在了不一样的地方。

大片要内敛演:演技派想得跟你不一样

对于真正的演技派来说,演小片要用方法演技搏感情来演,大片则是在细部情绪流露上决胜负。

《绝命海拔》的格局大而壮阔,在珠穆朗玛峰之下恐怕是再多的情绪都只会被风雪淹没而显得无意义。

以此来细看两位男主角杰克·吉伦哈尔与杰森·克拉克的演出表现,或可察觉到两位演员在诠释已故人物棱角的细腻之处。

杰克·吉伦哈尔戏份不多,但他之所以选择接演史考特·费雪这号人物来演,完全符合这位演员慎重挑选剧本角色的品味。

史考特·费雪有「救难先生」之称,对于对手抢走了自己的记者团员,他虽耿耿于怀却还是在山上表现了顾全大局的大器,举凡同意合作、搭救登山者,他该做的都做到了(也做得比别人好)。

唯在最后一天,比别人多跑了两趟的他却没多做休息、不顾体况不佳而执意跟上大伙进度攻顶,以至于下山时让高山症笼罩而无力回天。

尽管出场次数很少,但杰克·吉伦哈尔在《绝命海拔》最后赶上攻顶之后的那几场戏,从躁进到对竞争释怀终而察觉自身在意气用事后承担不起后果的落寞、最后竟还出现武士般甘死于雪地里的平静表情,多处皆显得细腻有层次耐人品味,完成他在《绝命海拔》这大片里以内敛演技决胜负的定位,是观众第二次看《绝命海拔》时不容错过的关注点。

至于作为《绝命海拔》第一男主角的杰森·克拉克,饰演的是新西兰登山队老板罗布·霍尔。

在当时登珠穆朗玛峰需要价七万美金天价的时代,罗布·霍尔广收成员被视为爱钱一族(其实美国队也有遭过同样的批评),但电影中却让观众直接看见他让机车记者免费攻顶、并给予没钱的队员打折优惠、而且还免费让队员打一分钟几百无的卫星电话回家聊天等细节,都已为这号人物做出有力的辩驳。

相对于杰克·吉伦哈尔,杰森·克拉克饰演的新西兰领队其想当好人的温和、意欲被信赖的意图是更加明显的,电影与杰森·克拉克合力打造出来的,是一个中性不该被任何人所批判的罗布·霍尔,他或许爱求名、求利,但他也同时对团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任何再好的管理与制度与SOP,在极限环境之下都有完全丧失处理意外状态的可能性,管他事后回到人间的人们再怎么评论当时,我认为《绝命海拔》导演与演员所营造的男主角棱线是温柔而适当的。

最后自然不能不提的是凯拉·奈特莉。

《绝命海拔》全片里,就这位在家待产的新西兰领队老婆角色是处于一种适合方法演技去诠释的状态。

她不在山棱无际的雪山当中、只能通过电话来与爱人联系,当对方遇难、危急的当下,还是只能对着话筒倾力传达心意,在这种时候,两行泪加两行鼻涕表情加上抽搐抖音的惊顿语气表演都是刚好而已不显得夸张,因为对凯拉·奈特莉而言,饰演的这位女人,单纯只是一位痛失老公的无助孕妇,与《绝命海拔》本身的壮阔与盛大并无关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