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约翰-卢卡斯 并因此回到芝加哥

时间:17:56:13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1评论:0

来源:经管科讯综合自维基百科、互联网等

He was 85. His death was confirmed on Monday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here he had been a professor since 1975. Lucas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95 for research on how expectations affect economic decisions by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Robert Lucas Jr.

Robert Emerson Lucas Jr. (September 15, 1937 – May 15, 2023[1]) was an American econom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idely regarded as the central fig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lassical approach to macroeconomics,[2] h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in 1995 "for having developed and applied the hypothesis of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reby having transformed macroeconomic analysis and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policy".[3][4] He was characterized by N. Gregory Mankiw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macroeconomist of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20th century."[5] As of 2020, he ranked as the 11th most cited economist in the world.[6]

小罗伯特-艾默生-卢卡斯(1937年9月15日-2023年5月15日)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

他被广泛认为是发展宏观经济学新经典方法的核心人物,他于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他发展并应用了理性预期的假设,从而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加深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

"他被N.Gregory Mankiw描述为 "20世纪最后25年最具影响力的宏观经济学家。

"截至2020年,他在世界被引用最多的经济学家中排在第11位。

Biography

Lucas was born on September 15, 1937 in Yakima, Washington, as was the eldest child of Robert Emerson Lucas and Jane Templeton Lucas.

卢卡斯于1937年9月15日出生在华盛顿的雅基马,是罗伯特-爱默生-卢卡斯和简-坦普尔顿-卢卡斯的长子。

Lucas received his B.A. in History in 1959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ucas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s a first-year graduate student, but he left Berkeley due to financial reasons and returned to Chicago in 1960, earning a PhD in Economics in 1964.[7] His dissertation "Substitution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in U.S. Manufacturing: 1929–1958" was written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H. Gregg Lewis and Dale Jorgenson.[8] Lucas studied economics for his PhD on "quasi-Marxist" grounds. He believed that economics was the true driver of history, and so he planned to immerse himself fully in economics and then return to the history department.[9]

卢卡斯于195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

卢卡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了一年级的研究生,但由于经济原因他离开了伯克利,并于1960年回到芝加哥,在1964年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8]卢卡斯是在 "准马克思主义 "的基础上为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经济学的。

他认为,经济学是历史的真正驱动力,因此他计划将自己完全沉浸在经济学中,然后再回到历史系。

Following his graduation, Lucas taught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Industrial Administration (now Tepper School of Business)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ntil 1975, when he returned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0]

毕业后,卢卡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现在的泰珀商学院)任教,直到1975年回到芝加哥大学[10] 。

Lucas was elected to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1980,[11]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81,[12] and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in 1997.[13]

卢卡斯于198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1] 198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2] 1997年当选为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After his divorce from Rita Cohen, he married Nancy Stokey. The couple collaborated on papers on growth theory, public finance, and monetary theory. Lucas had two sons with Cohen: Stephen (born 1960) and Joseph (born 1966).[7]

在与丽塔-科恩离婚后,他与南希-斯托克伊结婚。

这对夫妇合作发表了关于增长理论、公共财政和货币理论的论文。

卢卡斯与科恩有两个儿子:斯蒂芬(生于1960年)和约瑟夫(生于1966年)[7] 。

A collection of his papers is housed at the Rubenstein Library at Duke University.[14]

他的论文集被收藏在杜克大学的鲁宾斯坦图书馆。

Contributions

Rational expectations

Lucas is well known for his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theory. Lucas (1972) incorporates the idea of rational expectations into 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he agents in Lucas's model are rational: based on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they form expectations about future prices and quantities, and based on these expectations they act to maximize their expected lifetime utility. He also provided sound theory fundamental to Milton Friedman and Edmund Phelps's view of the long-run neutrality of money, and provide an explan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utput and inflation, depicted by the Phillips curve.

卢卡斯因其对理性预期理论假设的影响的调查而闻名。

卢卡斯(1972)将理性预期的思想纳入了一个动态的一般均衡模型。

卢卡斯模型中的代理人是理性的:根据现有的信息,他们形成了对未来价格和数量的预期,并根据这些预期采取行动,使他们的预期终身效用最大化。

他还为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埃德蒙-菲尔普斯关于货币长期中性的观点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基础,并对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产出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性做出了解释。

Lucas critique

Main article: Lucas critique

Lucas (1976) challenged the foundations of macroeconomic theory (previously dominated by the Keynesian economics approach), arguing that a macroeconomic model should be built as an aggregated version of microeconomic models while noting that aggreg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sense may not be possible within a given model. He developed the "Lucas critique" of economic policymaking, which holds that relationships that appear to hold in the economy, such as an appa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could change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economic policy. That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and the drive towards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for macroeconomic theory.[15]

卢卡斯(1976年)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以前由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方法主导)提出挑战,认为宏观经济模型应该作为微观经济模型的聚合版本来建立,同时指出理论意义上的聚合在特定模型中可能是不可能的。

他提出了经济政策制定的 "卢卡斯批判",认为经济中看似成立的关系,如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明显关系,可能会因经济政策的变化而改变。

这导致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并推动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经济基础[15]。

Other contributions

Lucas developed a theory of supply that suggests people can be tricked by unsystematic monetary policy; the Uzawa–Lucas model (with Hirofumi Uzawa)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Lucas paradox", which considers why more capital does not flow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Lucas (1988) is a seminal contributio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literature. Lucas and Paul Romer heralded the birth of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and the resurgence of research o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ate 1980s and the 1990s.

卢卡斯提出了一种供给理论,认为人们可以被不系统的货币政策所欺骗;乌泽-卢卡斯模型(与乌泽弘文合作)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 "卢卡斯悖论",考虑为什么更多的资本没有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卢卡斯(1988)是经济发展和增长文献中的一个开创性贡献。

卢卡斯和保罗-罗默预示着内生增长理论的诞生,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经济增长研究的重新兴起。

Lucas also contributed foundational contributions to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provided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deviations from the law of one price based on the irrationality of investors.

In 2003, he stated, about 5 years before the Great Recession, that the "central problem of depression-prevention has been solved,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and has in fact been solved for many decades."[16]

Lucas also proposed the Lucas Wedge which tries to show how much higher GDP would be in the presence of proper policy.

卢卡斯还对行为经济学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并为理解基于投资者非理性而偏离一价定律的现象提供了知识基础。

2003年,他在大衰退前约5年指出,"就所有实际目的而言,预防萧条的核心问题已经解决了,而且事实上已经解决了几十年"[16] 。

卢卡斯还提出了卢卡斯楔子,试图说明在有适当政策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会有多大的提高。

素描经济学家:小罗伯特·卢卡斯

来源:素素文章,由张闻素摘录整理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因为他发展和应用了理性预期假说,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

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1937年生于华盛顿州亚奇马,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见解;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因为他发展和应用了理性预期假说,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

卢卡斯是芝加哥学派和新古典主义的核心人物,他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和理性预期假设深刻影响了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曼昆将他评为20世纪后25年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家。

卢卡斯对宏观经济模型的构造、计量方法、动态经济分析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分析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卢卡斯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包括两方面:

一是作为核心人物创立了新古典主义学派: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凯恩斯主义学者对此束手无策,货币主义理论也不能对这种“滞胀”现象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

卢卡斯把理性预期假说结合到货币主义模型中,而萨金特、罗伯特·巴罗等人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地阐明和发展,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主义学派,或称为“理性预期学派”。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认为个人和企业在做出经济决策之前都是理性的,一定会收集和利用一切信息来开展经济活动。

该理论所说的预期,主要是指消费者和企业对经济变量在将来一段时间里的值所作的估计,而要使这种估计成为预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对某一经济变量的估计是该变量的数学期望值;二是个人和企业必须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信息求出某一变量的数学期望;三是这些信息包括一切与估计经济变量有关的和有用的经济理论在内。

根据这一理论,卢卡斯完成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改造,他提出,由于人们对经济变量存在理性预期,因此已被预期到的总需求变动不会影响产出,只有没有预期到的总需求才会导致更高的产出和更高的价格水平。

因此,考虑理性预期理论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实际通胀偏离预期的程度和实际失业率偏离自然失业率的程度成正比。

二是提出了卢卡斯批判: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是直接针对凯恩斯主义提出来的,因而被称为“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批判了凯恩斯主义企图把市场经济当作一架机器来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认为宏观政策总是无效的。

卢卡斯指出,当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之后,人们会将政策因素加入到预期中,进而影响当下的行为,这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时所参考的政策变量发生了改变。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永远都是内生变量,政策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他很可能是20世纪197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改变了此前由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统天下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提出宏观经济模型应该具有微观基础。

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对“理性预期”含义的探索,开发了有关经济政策制度的“卢卡斯批判”,认为那些在一个经济中表现出的关系,例如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很明显的关系会随著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1937年,卢卡斯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1955年从西雅图罗斯福公立学校高中毕业;芝加哥给予他奖学金,但芝加哥没有工学院从而终止了做工程师的梦,他选修古代史序列并且变成主修历史,由于获得一项伍德罗·威尔逊博士奖学金而进入加州大学攻读历史专业研究生。

在芝加哥,卢卡斯读到了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伦尼,他记述了罗马时代的终结,并强调面对政治大破坏时,人民的经济生活的连续性。

对此,卢卡斯印像深刻。

在伯克莱,他选修了经济史并旁听经济理论课。

从那时起,他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并决定改学经济学。

1963年,卡内基工学院(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提供与他教职。

卢卡斯在卡内基工学院第一年,花了不少时间学习动态系统和在时间过程中优化的数学,并设法研究这些方法如何可以最好地用于经济问题。

那几年,卡内基—梅隆有一群杰出经济学家对动力学和预期的形成有兴趣,卢卡斯也是其中之一。

他在那时与雷纳德·莱普英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他还与爱德华·普里斯科特合作完成了一个不完全竞争产业的动力学的理论项目,并写了一篇《不确定下的投资》的文章。

在此期间,卢卡斯的经济动力学的全部观点逐渐成形。

以后,卢卡斯又对萨缪尔森的一个货币经济的交叉各代模型产生兴趣。

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1970年完成、1972年发表的《预期和货币中性》的文章中。

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货币中性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主题之一。

1995年5月,在明尼亚波列斯联邦准备银行的赞助下,还为此文专门组织了一个25周年的纪念会。

1974年卢卡斯回芝加哥教书;1980年成为芝加哥的约翰·杜威有优异贡献教授;199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以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作的贡献。

他的研究“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为各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卢卡斯从70年代初起,率先将理性预期假说成功地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开创并领导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直到获奖前,卢卡斯在宏观经济模型构造、计量方法、动态经济分析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分析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了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来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计。

卢卡斯的主要著作:《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合作,1981年)、《经济周期理论研究》(1981年)、《经济周期模式》(1987年)、《经济动态学中的递归法》(1989年)。

主要及论文:

《1929——1958年美国制造业中劳动力与资本的相互替代》(1964年)

《最优投资政策与灵活加速器》(1967年)

《调整费用与供应理论》(1967年)

《实际工资、就业与通货膨胀》(1969年)

《投资与不确定性》(合作,1974年)

《经济计理政策评估:一项评论》(1975年)

《论商业企业的规模分布》(1981年)

《纯粹货币经济中的均衡》(1980年)

《托宾与货币主义:评论文章》(1981年)

《优化投资与理性预期》(1981年)

《资本缺乏经济中的最优财政与货币政策》(合作,1983年)

《金融理论中的货币》(1984年)

《流动性与利息率》(1990年)

《论效率与分配》(1992年)

《有效就业保障简化模式中的效率与均等》(1995年)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