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苏北 且不说苏中一直在“缩容”

时间:16:41:50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21评论:0

一些博主或者自媒体作者特别喜欢拿江苏的行政区划说事,这不,又有一位说起了“苏中扩容”这种无稽之谈。

且不说苏中一直在“缩容”,从前含有五个市,现在变三个。

就说“苏中”这概念本来就是个年轻的临时说法,现在被官方拿来衡量经济梯度而已。

除非他是认为一些原属于“苏北”经济梯度的地区现在可以划入苏中梯度了。

一些人重新炒冷饭,一方面挑起纷争赚取流量,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比如确实想把常州剔除苏南行列,因为经济不配与苏锡并列;或者认为所谓江淮官话区不属于苏南,保证“吴方言区的纯洁性”;亦或者南通想做苏南,or盐城想做苏中……

上图作者贴图(侵删)

无论怎样,一些基本事实还是不容忽视,就是苏南苏北到底怎么来的?弄清楚这个问题以后,才知道任何其他说法只不过是后来怀揣着各种不同目的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胡乱涂鸦的色彩而已。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苏南、苏北最早开始于民国时期。

这个时期,“江苏省”的概念开始定型,比清朝那种各种机构重叠的松散状态更具有明确的意义了。

正是有了明确的省份和省界概念,才有了省份意识和认同。

但横亘在江苏中间的长江则是这种“认同”出现区分的“始作俑者”。

因为大江的实际阻隔,很多行政和经济上的联系存在事实上的困难,于是为了便于管理,省城镇江的某位“天才”灵光一闪,弄出了“苏南”“苏北”的概念。

他认为,既然江苏简称“蘇”,那么长江北就叫苏北,长江南就叫苏南,方便明了。

这个说法在当时反响还不大,但是却被上海人率先“慧眼识珠”。

旧时上海,扬州、南通、淮安、盐城这四个地方的人特别多,上海人统称他们为“江北人”,因为他们都在长江以北。

可想而知,镇江那位“天才”并不是首创,只是“顺势而为”罢了。

“苏北”的概念在民国渐渐清晰、成型以后,也是首先在上海,“江北”终于出现了替换词“苏北”,两者经常混用,其实本身也确实毫无区别。

第一个把这种非正式地域概念变成行政区划的是1948年以后成立的苏北行政公署和苏南行政公署。

苏北行政公署包括今天的整个江苏长江以北部分(除徐州、连云港大部外),而苏南行政公署则覆盖除南京市区、上海市区以外的今天整个江苏江南地区、上海地区。

至于南京市区、上海市区当时都是属于直辖市,是苏南的“挖出”地区。

后来,上海市区带着周边十来县继续直辖,周边十来县不再属于苏南范畴。

而南京市、苏南行政公署区(驻地无锡)、苏北行政公署区(驻地泰州)在1952年合并成立新的江苏省,新的江苏省不再强调原来的分区概念,苏南苏北的说法沉寂了几十年。

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苏南”就是指原来的苏南公署区的范围,“苏北”就是江北。

随着时间的演进,由于苏南公署区大部分地区以南吴方言为主,而苏北公署区以江淮官话区为主,一些人渐渐形成了吴方言=苏南,江淮官话=苏北的概念,原来的地理概念开始与以方言为核心的人们的日常习俗挂钩。

由于与日常普通人联系最直观的就是口音,在官方不再强调这些纯粹的地理概念的时候,民间意识就对最初的“苏南”“苏北”概念进行了“修正”,这种“修正”是集体无意识的,最后反客为主,成为主导定义的基本力量。

这种“修正”使得苏南范围缩小,苏北范围扩大,并被赋予了一定的情感色彩。

比如对于原本从未“界定”的地区,模糊化处理。

南京市区地处江南,在“苏南”“苏北”两大地理概念诞生之时,其处于直辖市状态,并不属于江苏(虽然它之前属于江苏),本不在划分范围内,即既不属于苏南,也不属于苏北。

由于其母县江宁县属于苏南辖区内,在后来合并后,传统上自然是苏南,但南京本身有“城墙意识”,南京市区开始连对江宁母县都不大认同,更无人提及虚无缥缈的“苏南”了。

所以,关于苏南的“定义权”,是在苏锡常(80年代出现的地区统称)手中;那么对于“苏北”的定义权呢?由于与“苏南”相对,自然也在“苏锡常”手中。

如前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的“苏南”概念缩小为以方言为特征的分区范围里,即苏南等同于此时迅速崛起中的“苏锡常经济区”(费孝通)。

80年代以后的苏南人(苏锡常)早已将南京视作一个整体,而对于这个整体,也早已与“苏南”无关。

即对从地域文化意识出发的新“苏南”人来说,南京属于官话区,不是苏南;而从同样的角度出发,南京自然属于苏北。

但从历史传统、地理事实来看,南京也不属于苏北,有着百年都市历程的南京城从直观上看也很难和苏北的整体面貌产生任何联系。

一直以来的误区是,我们都认为方言代表文化和习俗,但其实不准确,南京方言与苏北类似(其实也不类似),文化习俗却是南辕北辙。

南京是一种混杂的文化,而且保留了更多本土特色,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连、北京、天津、上海、潮汕文化区等多种混杂型或插入型文化区域中找到类似特征。

南京的苏北人很多,而且都保留了他们原初的家乡文化,但南京也不乏苏南人、浙江人,更不乏安徽人、山东人、湖北人乃至四川人,然而归根结底,这些或远或近迁入的人都无法消解金陵文化的强势,反而是加强了。

说完了模糊区,来说一下“转型区”。

事实很简单,原来的苏南、苏北概念只是纯粹的地理/行政概念,为了行政的方便,单纯按自然条件(长江)进行划分的区划而已。

在历史的演进中,由于官方不再提及,关于这两个区域范畴被人们在无意识中进行了“变异”,也增添了更多情感色彩,话语权转移到民间,即苏锡常民间手中。

但是本来的地理概念正是由于增添了情感色彩,比如和经济挂钩,又和方言挂钩,继而经济与方言挂钩,最终完成了“吴方言区=经济发达”的意识建构,也即以吴方言为主的苏南=经济发达。

这对于经济已经有了起色的扬州、南通等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自然是心有不甘的。

于是在90年代,继80年代“苏锡常”概念提出之后,“苏中”概念在此时也横空出世了。

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喜欢发明概念的时代。

而在这个时期,扬州、南通成功完成了脱离苏北的“转型”。

此时,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江苏重新将内部区域划分的方式提到官方的层面,提出了“苏南、苏中、苏北”三级梯度经济模式,分层发展,带动前进。

此时,这组概念正式与经济发展状况深度绑定起来,并上升为一种指导。

但原本民间业已形成的意识还在发挥作用,只不过处于逐渐被淡化的过程。

如今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是一种经济梯度,这组概念也理应只是起到这么一种经济指导的作用而已。

任何对其进行其他内容的涂抹的做法只不过是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或者只是单纯博眼球的叫嚣而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