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而 (4)然秦以区区之地

时间:16:30:56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3评论:0

课标全国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里的虚词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学习文言虚词,首先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一)用法灵活多样。

如虚词“以” 的常见用法有介词、连词、副词、动词四种,而作介词、连词时又分别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作动词时又是多义词,有“用、认为、任用”等义。

(二)使用频率高。

如《醉翁亭记》中“而”字,共出现了25次;《师说》中的“之”字,共出现了27次。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常要靠虚词的帮助,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如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的七个加点虚词去掉,就不叫句子了。

其次要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虚词,要依据其前后搭配的词以及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来辨别它的不同用法。

学习文言虚词的最好方法,是将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系统地归纳整理出来作集中比较识记。

下面,就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册列出的18个虚词的常见词性、作用、意义,按音序排列,逐一归纳,说明其特点,总结其规律。

只要大家结合典型例句,认真领会,仔细比较,就能科学地掌握这18个文言虚词不同用法,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而 ér】的用法和意义

提要:“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递进转承接,因果假设又目的,状语后面表修饰 。

(一) 连 词

1·表并列关系。

“而”连接前后两项的关系并排平列,无主次轻重之分,其位置可互换,可译为“又、和、并且”等,或省去不译。

例如: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为,是,表判断。

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多,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2)与之辨论,言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平邑。

(辨,同“辩”。

(3)蟹六跪而二螯(áo)。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

(4)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这四位封君,都英明聪慧而且忠诚讲信义,宽容仁厚又爱惜人才,尊重贤才并重视士人。

(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现在有一个建议,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又能够报将军的深仇,怎么样?(者,语气助词)

2·表递进关系。

“而”后面的意思比前面的意思深入一层,前后两项的位置不可调换,可译为“而且、并且”等,或不译。

例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光艳美丽。

(2)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

(《送东阳马生序》)——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还是有幸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

(耄老:年老。

语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预:参与。

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亚父接过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致万乘(shèng)之势,序八州而朝(cháo)同列,百有余年矣。

(《过秦论》)――然而秦国凭借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并且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

(序: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引申为“统辖”;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5)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已。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3·表转折关系。

“而”连接的前后语意已由一层意思转向另一层意思。

可译为“却、可是、但是、然而·、反而”等,也可不译。

例如:

(1)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diàn)青,是从蓼蓝中取得的,可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3)我为赵将,有功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身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仅凭言语立下功劳,官位却在我之上。

(第一个“而”,可不译)

(4)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

4·表承接关系。

“而”后面的动作行为接着前面的动作而来,可译为“就、然后、而后、接着”等,或不译。

例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学了知识然后及时去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我痛饮了三大杯酒,就(和他们)道别。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3)登高而招,臂(bì)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高,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渔父见而问之。

(《渔父》)――渔翁看到屈原便问他。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进到别国境内就要问明禁令,进入异乡就要打听有关民俗,进入人家家门就要了解忌讳什么。

5·表因果关系。

“而”前面的行为是原因,后面的行为是结果,可译为“因此、因而、所以”,或省去不译。

例如: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无穷无尽。

(2)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感慨到极点而引起无限的悲伤。

(3)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列传》)――楚王很生气,因此疏远了屈平。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不施行仁义政策,所以夺取天下的攻势和保住天下的守势就发生变化了。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fú)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玩的乐趣。

(6)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山中藏有宝玉,草木格外光泽滋润;深渊生有珍珠,岸边的草木不会枯竭。

6·表假设关系。

“而”作假设连词属于特殊用法,一般用在假设复句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

(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诸位如果有意,听从我指挥就行了。

(“瞻予马首”就是“看我的马头所向”)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相如传》)――秦国用城请求换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行事。

7、表目的关系。

“而”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来”,也可不译。

例如: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造官吏名册和百姓户口,封存好财务仓库,等待将军的到来。

(2)外连横而斗诸侯。

(《过秦论》)——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8·表修饰(或“偏正”)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着”等,或不译。

例如: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

(2)执策而临之。

(《马说》)——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

(3)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醉翁亭记》)——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面前。

(4)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赤壁赋》)――客人高兴地笑起来,洗了杯子重新斟酒。

(5)渔父莞尔而笑。

(《楚辞·渔父》)――渔翁微微一笑。

(6)高渐离击筑,荆轲和(hè)而歌。

(《荆轲刺秦王》)——高渐离敲击着筑,荆轲应和着筑声唱歌。

9·“而”可以和“东、西、南、北、上、下、来、后”等词组合,表示方位、时间、范围,和“以”的这种用法相同。

可译为“以、往”等。

例如:

(1)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孟子·尽心下》)――从孔子以来,到现在有一百多年了。

(2)而后乃今培风。

(《逍遥游》)――然后才能乘风飞行。

(而后乃今:然后才开始。

培风:乘风。

培,凭。

(二) 代 词

“而”,同“尔”,第二人称代词,多作定语,可译为“你”“你的”。

例如:

(1)妪每谓余曰:“谋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而翁归,自与汝算耳﹗(《促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

(3)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我知道你没有罪。

(而:作兼语,即作“知”的宾语又作“无罪”的主语))

(三) 复音虚词

1·寻而、既而、俄而、继而、已而: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紧接着 ”等。

例如:

(1)俄而雪骤。

(《世说新语·咏雪》)—— 一会儿,雪下得急了。

(2)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不久,小孩也醒,大声啼哭。

(3)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不久太阳落在山顶。

(4)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传》)――过些时候,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躲避。

(引:掉转。

2·而已:放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例如:

(1)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障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3·而况,连词,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近一层的意思。

例如:

(1)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庖丁解牛》)——筋骨集结的部位我碰都不会碰,何况大骨头呢!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鸣,使动用法)

(3)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也。

(《韩非子·六反》)——所以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的心态来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