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粟裕得罪了两个半元帅 粟裕这次算是有惊无险

时间:15:36:52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2评论:0

1958年对粟裕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在此之前他是总参谋长、是被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看好的军队高级干部。

但是就因为这年的军委扩大会议,粟裕头上被扣了好几顶“帽子”,由此开始退居二线,甚至一直到死都还没恢复名誉。

他为何会受到那么强烈的批判呢?用杨尚昆后来的话说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嘛”。

当时立主批粟的几位分量都很重,所以大多数人为求自保或多或少都进行了附和,只有极少将领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实属难得!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本来是想要总结建国以来军队出现的问题,以期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然而,会议进行没多久,方向就转变为了批粟,这让粟裕始料未及。

为了能过关,他前前后后一共做了8次检讨,最后还是有毛主席出声才让他情况得到好转。

当时敢为粟裕说话的人真的不多,因为批粟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主管军委工作的国防部部长彭德怀。

在《彭德怀全传》中,有记载彭老总跟粟裕的三次“误会”。

第一件事是在1955年夏,彭老总让总参策划一个拿下东南沿海的远期方案,并重申要符合早前军委下达的‘每次出海只选定一个最小、最弱的敌占岛屿攻击’方针。

然而粟裕召集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后,直接让下属单位做好准备,且方案里是同时攻打妈祖三个岛屿。

这事总参没有上报,还是南京军区感觉奇怪汇报了,彭老总才知道,于是立马叫停了部队的调动。

半个多月后,彭老总让参与此事的干部一起开会,批评了粟裕后又强调军事行动一定要经过综合考虑,必须要军委和中央批准才能部署。

第二件事是在1957年11月,正值苏联庆祝10月革命40年之际,我国派遣了代表团前去访问,粟裕也在军事代表团之中。

期间两国搞了一次对等会谈,中国总参谋长粟裕跟苏联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进行了交流。

在简单的寒暄过后,粟裕径直问了索科洛夫斯基几个问题。

他说目前在中国总参和国防部职务划分不明确,导致很多工作高度重合,一些重要任务比较难开展,所以粟裕想要一份苏联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分工材料,以此来借鉴参考。

从组织纪律来说,粟裕这是错误的。

外交无小事,向另一国索取或赠予材料都必须要经过中央批准,粟裕如此做法带有几分抱怨之意,就使得我国其他代表很被动。

所以彭老总再一次批评了粟裕,此事在1958年也成了粟裕“里通外国”的“证据”。

第三件事是在1958年2月末,抗美援朝战争打了近3年,虽然说1953年7月作战双方就已经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但为了防备敌人出尔反尔以及帮助战后重建,志愿军应朝鲜方面的邀请依然驻扎在半岛。

到了1957年11月末,朝鲜的实力已得到恢复,金将军认为凭自己可以阻挡敌人的进攻了,便在莫斯科与毛主席商议了志愿军回国之事。

1958年2月19日,中朝两国基本上将细节敲定,共同发表撤军声明,次日志愿军司令部也按照原意公开发声。

2月25日,彭老总在军委召开会议,讨论了志愿军回国后的具体安排。

粟裕认为,既然国际、国内都已准备好,晚撤不如早撤,所以他在2月26日以总参谋部的名义给志愿军最后的五个战斗单位下达了撤军命令。

这种绕开国防部调动大量部队的行为,不符合流程,也彻底点燃了彭老总的怒火。

虽然说粟裕没有什么别的心思,但他已是实质性的越权,所以彭老总认为他这是不尊重自己,在挑国防部的刺,批判就来得特别猛烈。

还有一位批粟的元帅是聂荣臻,他跟粟裕也是因为工作中有点冲突。

建国之初聂帅是代总参谋长,粟裕是副总参谋长,两人都需要经常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1952年7月的一次军委会议上,毛主席对聂帅大发雷霆,责问:你这个代总长搞什么?为什么要对我封锁?总参的文件为什么只上报一小部分?

其实这本来是一件出发点很好的事情,聂帅见主席需要管理事情太多,担心他的身体扛不住,所以让总参的文件先送到自己那里,等自己筛选一遍,重要的再送上去,不重要的就扣住了。

同样也是出于关心,聂帅也减少了当面汇报总参工作的次数。

但就因为聂帅没有说起过这件事,毛主席察觉总参在各方面都不积极了,从而引起误会,责令聂帅写一份检讨。

粟裕也参与了这次会议,作为总参的领导层,他认为总参工作没搞好自己也有责任,并且之前毛主席让他半个月汇报一次,他见聂帅都说要为主席减轻负担,随后就不再严格按照要求汇报。

在粟裕看来,毛主席指责聂帅的地方,自己也都有类似的情况,所以他主动写了一封很深刻的检讨。

不仅认错态度诚恳,还指出了总参工作未来可以改进的一些地方。

主席对他的检讨非常满意。

没多久聂帅的检讨也来了,主要就是解释自己减少汇报的原因,并没有觉得自己是不对。

这样一对比,差距很明显,主席又把聂帅叫到身边训斥了一顿,并将粟裕的检讨拿给他看,让他学习。

这就让聂帅产生了误会,认为粟裕在背后搞自己。

1958年,聂帅就说粟裕喜欢“告阴状”、“极端个人主义”。

还有一些发言,几十年后聂帅自己都觉得有些上纲上线了。

至于那“半个”元帅,杨尚昆说的是陈毅陈老总。

1958年批粟,陈老总被推上去第一个做了发言,说粟裕有“个人主义”。

杨尚昆之所以说“半个”,是因为陈毅也很无奈。

毕竟陈粟是人民军队中的黄金搭档,谁都知道他们两个关系好。

可就是因为关系好,如果不表态,那很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伙的,届时自身都难保,所以陈老总必须要批。

不过他批只是简单的说“个人主义”,并没有扩大化,粟裕后来离开军队一线跟他的批评也没多大关系。

粟裕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也没怎么怪罪。

在粟裕的回忆录中,毛主席、朱老总、陈毅是篇幅最多的,1975年他的女儿还嫁给了陈毅的儿子陈小鲁。

至于敢顶住压力不批粟裕的将领,大多都出自三野系统。

前面说过,越是亲近的人,在这种会议上越是会被要求表态。

粟裕麾下三大虎将叶飞、王必成、陶勇也是比较早被要求发言的那一批。

不过叶飞全程保持沉默,王必成正话反说,陶勇故意让首长出丑,三人都坚持住了原则,值得钦佩!

张爱萍被要求上台时,就说粟裕战争年代立了大功,只是建国后有些骄傲,但这也不能怪他,部门分工不明确,总参工作不好开展。

总之就是一圈看似批了实际没批的话,被彭老总点名“态度软弱”。

1988年被授中将的傅奎清也是因为含糊,被黄克诚批评了。

不过这些三野中的干部级别都不够高,影响不了会议的走向,真正有起到大作用的是萧劲光大将和叶剑英元帅。

叶帅一直特别欣赏粟裕,会议之初他没有说话,但眼看事情愈演愈烈,他还是决定拉一把。

有一次几位在华东工作过的将领都在指责粟裕,情绪激动之下还互相插话,整个会场乱成一团。

叶帅看到大多数人脸上的不耐,认为这是个好时机,便打断那几人的高谈阔论,就询问了几个问:你们在华东工作过,难道没跟粟裕接触过吗?他是不是你们说的那种人,你们自己不清楚吗?粟裕是有一点自满,让他改掉就好了嘛,没必要扯出这么多来。

他的身份地位都很高,那些人不敢对他说什么,那次会议就草草结束了。

有意思的,叶帅身上有个职务是军委副主席,批粟的军委会议都要通知他参加,后来只要叶帅到场的会,整体来说粟裕的处境都要好很多。

叶帅让会议降了温,而萧劲光帮粟裕过了关。

萧劲光与粟裕红军时期开始就是好友,彼此之间特别欣赏。

萧劲光也明白光凭自己一个人在会议上反驳是没用的,所以他在休会期间特意去找了毛主席说情,表示粟裕绝不是批评者口中那种人,自己愿意来为粟裕做这个担保。

主席听后开口:粟裕是个好人,人品端正。

顿了顿又说:他在战争年代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工作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也不能说全是为私吧?虽然主席没有直说,但保护之意已很明显。

萧劲光听后大喜,在下一次会议时把主席的话转述了出来,风向就有了改变。

等粟裕做完深刻的检讨,陈毅站了起来第一个鼓掌,随后大家也不再往深处钻,粟裕算是过关了。

后来也是经叶帅力荐,粟裕去往军事科学院任职。

总的来说,对比起后面几位被波及的人物,还是要幸运一些。

在大运动到来之前退出了重要岗位,他不再引人关注,也就比较平稳地度过了历次风波。

让一个热爱军事的人潜行去军事科学院进行理论研究,这或许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开国将帅往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