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禾下乘凉 首要目的是观赏

时间:15:30:19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6评论:0

袁隆平院士曾经提出一个“禾下乘凉”梦,近日科学兴农就发现我国多地报道实现了禾下乘凉梦,当然这也不止今年才有这样的报道,近几年这样的报道其实都很多,科学兴农就简单的搜索了一下,就看到非常多的检索结果,个个都宣称实现了禾下乘凉梦,那么禾下乘凉真的那么容易实现吗?

从目前的多个报道的新闻稿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株型较高,而这些报道也着重强调了株高很高,从禾下乘凉的字面意思来看,也就是说在水稻下能够有荫,也就是水稻的株型较大,那么袁隆平院士所提出的禾下乘凉就是要株型大吗?显然不是。

如果将禾下乘凉梦简单地归咎为就是大株型水稻的话,那么我想但凡一个科研工作者恐怕都难以赞同。

从我个人的理解看,袁隆平院士当初提出禾下乘凉的意思至少包括大株型、优质、高产、抗病等综合指标,至少产量和品质不比当前推广的水稻差哪里去。

以媒体报道的三明“巨型稻”为例,其种植的目的是为配套旅游项目而打造景观,也就是说这些禾下乘凉的水稻并非以产量或者食用为主要目的,其次才是收获水稻。

而且从多个报道的照片看,株型或者穗型距离理想状态可能还是有所欠缺。

从水稻育种角度来看,为了增加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水稻的株高是从高到低逐步选育出来的,然而这种巨型稻要取代如今大面积推广的矮稻,绝非一日之功。

而且巨型稻要真正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茎秆足够粗壮,同时兼顾较高的产量。

目前也有几个报道提到种植的巨型稻产量可高达700公斤,然而这样的数据大概率还是试验田数据,参考意义不大,比如这种田地为防止出现倒伏,可能会提供挡风设备,为了更高的产出,增加施肥,同时田间管理也绝非普通农田可比。

因此这种产量的参考意义不太大。

实现禾下乘凉并不太难,然而难得的地方在于禾下乘凉的同时,水稻还兼顾着产量、品质、抗病等优点,不然即便推广了意义也不太大。

当然了巨型稻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更加粗壮的茎秆,更高的株高,必然意味着更高的生物量,能够更为充分地利用农田空间,更为高效的利用光合效率。

同时对于当前推广的稻-泥鳅、稻鸭子、稻-小龙虾等生态种养模式也能够提供更好的种植环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