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罕见姓氏 (an)姓人的烦恼和无助

时间:13:28:32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1评论:0

「本文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你可能从来都没有见过、听说过这样一个活化石级的姓氏,全国仅有200余人,而且新字典和百度搜索不出,电脑打不出来,实属全国罕见。

但在河南省西华县艾岗乡境内,这个姓氏已经生活了600多年。

这个罕见的姓氏总人口仅有236人,比百度搜索中全国人口最少的“贶”姓姓氏多了100多人,属于全国第二个人口最少的姓氏,这个姓氏就是古老的(an)姓。

上图为清《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记载的(an)姓

上图为清《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记载的(an)姓另一种写法

(an)姓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华县艾岗乡的10个行政村,共160人,其他70多人分布在西华县西夏镇、逍遥镇、红花镇、黄桥乡以及北京、宁夏等地。

居住在西华县内的(an)姓人,以艾岗乡新白庙村和白庙村居多。

的正规写法是,图书写方便,就写成了上面第一个(an)字。

在艾岗乡,(an)和(an)字表达的意思一致,都是(an)姓的姓氏。

在下文表述中,为表达方便, 一律用(an)代表。

西华县内的 (an)姓人,一直保持着亲属往来,和睦相处。

每逢族人红白喜事,(an)姓族人奔走相告,议说家事,也其乐融融。

上图为艾岗乡新白庙村(an)姓村民办理的第一代身份证

但是近几十年来, (an)姓人却遇到了一件最烦心的事。

用了一千多年的 (an)姓姓氏无法继续使用了。

因为电脑打不出 原来的姓氏, 办理二代身份证时,只能打成“安”或者其他的姓,这就意味着 (an)姓要改为安姓,这也给了 (an)姓人当头一击。

(an)姓人的上学、入伍、入党、提干,甚至外出都少不了打印自己的姓名,如今 (an)字打不出来,只好忍痛将自己的 (an)姓打成了“安”姓。

一、 (an)姓姓氏起源

追根溯源, (an)姓 这个姓氏还真有历史依据。

在清《康熙字典》寅集中记载有 (an)姓,《中华大字典》390页中记载有 (an)姓。

而在本村出土的清光绪二十七年刻制的捐款修桥的功德碑上,也有 (an)湾村和 (an)姓族人为修桥捐款的记录。

上图为《康熙字典》封面

上图为《康熙字典》有关(an)姓的文字记载

(an)姓起源已久。

清《康熙字典》寅集中——山部——十三画至十五画——一五页载, (an)(廣韻),俄寒切(集韻),俄千切丛音犴(廣韻),山形(集韻),山高貌,又姓(集韻)或作(an)......中华书局《中华大字典》390页记载: (an),俄千切音犴寒韻。

山高皃。

见(集韻)。

姓也。

(集韻)......

上图为《中华大字典》封面

上图为《中华大字典》有关(an)姓的文字记载

(an)姓族人相传:因山势高峻。

就 (an)字而言,氏人如山高大,多有利,又有发言之权,这才是 (an)姓人姓氏的注解之所在。

南北朝时,一名(an)姓人入朝为官,善待黎民,为世人所称颂。

清代,在白庙村居住的 (an)姓人人丁兴旺,家家儿孙满堂,户户盈丰有余,在当时有“(an)家街”之称。

二、(an)姓人的迁居和繁衍

据《河南乡土史料》记载:1397年8月,元朝灭亡,明朝立建。

河南元末的长期战乱,田园荒芜,人口锐减。

为恢复中原,明太祖采纳郑州知州苏琦之见,于河南立司农司,组织山西百姓大量迁居河南。

上图为电脑截图中古时摆渡情景,与本文无关

(an)姓先祖在明代永乐年间,迁居清水县东北隅15里处的颖河北岸(清水县即今西华县逍遥镇,15里处即今艾岗乡),附近有个村落,住着武、王两姓的老户。

(an)姓人在此落脚后,为生计造船以摆渡为生。

年长日久,人丁渐旺,这个有渡口的村子被称为 (an)湾村,村名也因此名扬远播。

直至1953年, (an)湾村村前颖河上修了一座桥后,该村才改村名为新桥村。

上图为当地出土的清光绪27年所立功德碑显示(an)姓的局部

上图为清光绪27年所立功德碑显示(an)湾村的局部

(an)姓人迁居到此地后,一靠摆渡,二靠编织柳货。

家境俱日盈余,人口俱增。

为使族人赓续繁衍,(an)姓人再向附近村庄迁居。

据族人相传:(an)姓人当时迁往白庙村东北处一空墟地定居,时人称之为“小庄”。

(an)姓人靠给白庙村地主当佃户,农闲时编织柳货为生。

上图为电脑截图中的柳编制品,与本文无关

(an)姓人心灵手巧,而且勤劳诚实,当时的柳编工艺可有名气。

柳货远销大江南北,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工艺品。

当地流传顺口溜:“白庙的笸箩,半截河的斗,小庄的闺女不外走”。

“小庄”就是(an)姓人居住的村落,“小庄”早已合并到白庙村。

而且白庙村经过拆分出新白庙村、三白庙村,(an)姓人因此也有一部分定居到新白庙村、三白庙村。

上图为清光绪27年所立显示有(an)姓的功德碑

伴随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活动的需要,办户口本、身份证、学籍卡、青年应征入伍等诸多社会活动,均需建立档案或输入网络,因电脑中打不出姓氏中的 (an)姓,只能改为“安”姓或其他姓氏。

一字之差,意义迥然,给 (an)姓人带来数不尽的烦恼与困惑。

本村 (an)某宾入学、入伍、提干建立档案时,因电脑上打不出“ (an)”姓原来的姓,只有打成了“安”姓,如今已在河南省军区某训练基地担任团长,其身份证上和各种档案上都是“安”姓。

西夏亭镇后仓村的 (an)某金,在这次姓氏人口普查中,因打不出“ (an)”姓原来的字,只有改随其姑奶家的“李”姓。

本村烈士 (an)本善,本是新四军四师二总队一名排长,在抗日战场壮烈牺牲。

在《西华县志》收录的烈士名单中,其姓氏仅是一个拼接的组合字,(an)姓人每次提起此事,都是唏嘘、痛心不已。

上图为《西华县志》中新白庙村烈士 (an)本善的记录

为恢复自己的姓氏,(an)姓人也多次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至今仍没有解决。

因为姓氏一事,也给 (an)姓人带来了诸多困扰与束缚。

姓氏不改办理不了身份证,而改了姓氏等于丢弃了祖宗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因此心有不甘。

(an)姓族人中年龄在50以上的,因为不经常出门,他们更不愿意办理二代身份证,至今都珍藏着一张手写有(an)姓的第一代身份证。

上图为(an)姓人办理的第二代身份证

今年近70岁的(an)云德是新白庙村的退休党支部书记,也是(an)姓一族的代表。

提起自家姓氏找不到的事也是一筹莫展:“俺这姓氏要是入不了国家的大谱大系,百年以后咋对列祖列宗交待,咋向后世子孙陈述……”

上图为新白庙村退休党支部书记(an)云德与(an)姓村民在一起

四、(an)姓人的期盼与希望

一是希望将(an)字输入电脑字库和有关程序中,圆了(an)姓人几十年的期盼梦想;二是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希望联系到海内外的 (an)姓人,建立(an)姓族人联谊会,增进沟通了解,重续 (an)氏家谱;三是希望有关姓氏研究会、资深专家,对 (an)姓的恢复和赓续提出建设性意见;四是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应将稀有姓氏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开展对稀有姓氏的普查工作,全面了解、掌握和记述稀有姓氏源流、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中华姓氏大辞典》的查证得知:中国人最常用的还是李、王、张、刘、陈、杨等常见姓氏。

据专家研究, 中国100 个常见大姓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5%。

《中国姓氏大辞典》介绍: 中国姓氏具有3个明显特徵;第一个特徵是以父系方式遗传,类似于人类染色体的遗传;第二个特徵是包含环境、气候、疾病等一系列因素;第三个特徵是,姓氏作为人类社会进化中的文化产物,是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可以从文字史书中追溯其传递的痕迹。

鉴于中国姓氏多由父系世代传递,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小姓、奇姓、罕见姓,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传,有的还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 染色体遗产。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多一个姓,不仅是多了一份家族史、文化史,而是增添了一部基因史。

笔者通过对艾岗乡古老(an)姓的调查和走访,深刻了解到稀有姓氏(an)姓族人的所难、所想、所盼,深切感受到他们对祖宗留传姓氏的珍贵,对办理二代身份证等各种证明的烦恼和思想矛盾,对恢复原来(an)姓姓氏的期盼,对尽快融入中华姓氏大家庭的渴望,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憧憬 。

在此,笔者也衷心希望(an)姓这个稀有姓氏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即解决了(an)姓人日常生活中的迫切问题,也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页。

笔者还从西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了解到,稀有姓氏(an)姓已被西华县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正在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有一个好的消息是,有关部门已计划将稀有姓氏(an)姓列入“黄河流域非遗代表性项目”。

相信不远的将来,丢失的稀有姓氏会找到回家的路。

(河南省西华县艾岗乡政府 苏韵棠)

编辑:马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