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素纱襌衣 但它的重量却非常之轻

时间:12:30:24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4评论:0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白居易《缭绫》

缭绫是唐代一种精致的丝织品,因其文彩绚丽、质地细腻,因此常被作为贡品送到皇亲国戚的府邸。

初见白居易这首诗,很多人以为“薄如蝉翼”、“举之若无”是诗人过度的艺术夸张,直到1972年名震考古界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让消失了千年之久的超先进纺织技术重现人间,惊艳了世界。

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墓葬,考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就有这件被誉为古代缫纺蚕丝技术天花板的“素纱襌衣”。

纱,在我国纺织业上拥有悠久的历史,这是一种由单经单纬呈十字相交而织成的方孔平纹织物,其纵向密度每厘米约有58根至64根,横向密度每厘米约有40根至50根。

虽然经纬密度颇高,足以让拥有高科技纺织技术的现代人汗颜。

马王堆汉墓共出土两件素纱襌衣,均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件重48克(被毁),一件重49克,都不到一两,而如果除去衣领、衣袖、衣襟等这些部件,那襌衣的本体就只剩20多克。

这样的艺术品,堪称是世界上无可争议的最轻素纱制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印花织物,代表了西汉当时最高水平的织造工艺。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文物,技术部门一般会选择仿造高精度的复制品,比如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等都有惟妙惟肖的复制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于是,自素纱襌衣问世以来,各科专家就开始了复制工作。

第一次,湖南省博物馆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进行复制,研究人员通过密切分析比对,几乎以百分之百复原式仿造。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却是,复制出的作品重量达到了80多克,这可与原物件相差太远了。

难道以现今的高科技机工水平还比不过2000多年前的人工技术吗?专家很不服气。

经过研究,他们才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蚕宝宝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改变,如今已经比古代肥胖很多,吐出的蚕丝也比2000多年前的更粗更重。

所以,技术不是主要因素,蚕宝宝的进化才是复制不成功的根本原因。

那么,专家们就有了一个宏大的目标:培育蚕宝宝,让它们回溯时光,尽量接近于汉代的样子!他们采用特殊饲料喂养,有意控制蚕宝宝的个头,最后再选取那些比较细比较轻的丝,前后总共花费13年的时间,终于研制出了新型的“素纱襌衣”,重量仅为49.5克,这与汉代原版已经非常接近。

这已经尽了今人的最大所能,目前如果再想超越这个重量恐怕很难,毕竟基因的改变基本是不可逆的,不管再如何培育,都会存在差距。

当然,素纱襌衣的出现并非是为了让我们去复制攀比,而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汉人缫丝技艺的高超,感受古人伟大智慧的结晶。

或许有人会问:这么薄且这么透的衣服怎么穿?《诗经》有言:“衣锦衣,裳锦裳。

”学者分析认为,汉代女子应该先穿一件色彩鲜艳、纹饰精美的锦衣,再在其外套上这件轻薄透明的襌衣,这样既不会遮盖锦衣的光泽,而且还会使它若隐若现,显得朦朦胧胧,更增添一分层次与情趣。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襌衣是某种睡衣,偏性感的那种,只在家里使用,不在外穿。

但究竟哪一种才是正解尚无定论,小解觉得两种观点都有可能,毕竟2000多年前的穿衣潮流与生活乐趣必定与今日相去甚远,给人留下了十足的想象空间。

不知大家是如何看待这样一件流风回雪的素纱襌衣的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