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范我存 而且相知相守60余年

时间:21:48:25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5评论:0

余光中和母亲为了躲避日军,仓惶间躲进了一座寺庙的香案下面,糟糕的是日军当晚也住在了庙里,他和母亲整整一个晚上一动也不敢动,希望菩萨保佑,日军千万不要发现。

时光回到1937年,那年余光中才9岁,日本开始大规模围剿南京。

余家为了躲避战乱,开始了逃亡的生活。

父亲因工作原因随政府迁往武汉,余光中则和母亲回到常州外婆家,因而躲开了南京大屠杀。

后来随着战局的不断扩大,他又随母亲离开了老家,不断的向西逃难。

1938年1月,当他们走到苏皖边境的高淳县时,日军也追了上来。

母子俩仓惶间躲进了一座寺庙。

或许是佛像的威严震慑住了他们。

一双皮鞋在香案前止住了脚步,这时候只要日寇掀案而起或者挑开桌前的围布,他们就必死无疑了。

余光中和母亲大气也不敢出,蜷缩在香案下。

更可怕的是当晚日军竟留宿在了寺庙里。

余光中更是吓得连觉也不敢睡,生怕不小心碰出一丝声响……

漫长的一夜终于有惊无险的过去了,所幸的是第二天上午日本人离开了寺庙,母子俩才得以从香案下爬了出来,侥幸躲过一劫。

日本人已经西进了,他们不能再往西走了,后来打听到上海那边比较安定,就决定起程奔赴上海。

母子二人当时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的一个亲戚家,并一直打听丈夫的消息,直到1939年初,农历年关,终于等到了“到重庆”,因为国民政府已经搬到了重庆。

1939年到1945年,余光中在重庆度过了七年的美好时光。

他曾无限怀念地说:我在四川的青石板上一步一步走过的路才是最亲切的。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连接着乡愁和故地……

抗战胜利后,余光中随父母回到上海,1950年辗转来到台湾。

1952年台湾大学毕业后,到美国读书教书。

直到1972年,那时余光中碰巧住在台北厦门街,每当走在这条街上,当年从厦门鼓浪屿离开的一幕就会浮现在眼前……诗人就会从心底里升起一股淡淡的乡愁。

这种感情已经酝酿了20多年,当时海峡两岸关系紧张,他觉得有生之年不会再回到大陆了。

带着这种绝望,一种对思乡的饱满的情绪即刻喷涌而出,诗人仅用20分钟就写出了这首哙炙人口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人余光中说:四川是他的第二故乡。

有趣的是,他在那里邂逅了自己美丽的初恋。

她是谁?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那时候,余光中的母亲经常带着他到姨妈家做客。

这位姨妈是母亲年少时的闺蜜,也是举家逃难来到四川。

姨妈家有位小妹妹叫范我存,比余光中少三岁,二人一见面就觉得很投缘,两个人很能聊得来。

余光中出身于诗书世家,从小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不仅学习了儒家哲学,对西方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他就会不经意间对表妹谈起这些事。

表妹对这些也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不由得对表哥升起一股由衷地敬意。

范我存从小的时候就接触过绘画,时不时地对表哥发表一番自己的见解,表哥听得既新鲜又好奇。

他们在一起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总会抒发一下自己不同的见解。

这个表妹有点象林黛玉,生来就有肺病,身体非常虚弱,靠常年累月煎汤熬药来维持生命。

余光中不但不嫌弃,还十分牵挂她的身体,甚至为她翻阅经书查找医典。

时光就这样缓缓地流逝着,转眼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了,余光中一家就要迁往南京去了。

这时候两个人都是青春年少,正是情窦初开的好年华。

余光中17岁,范我存14岁,两个人情投意合,已经彼此难舍难分了。

他们也曾暗许终身,但是当时两个人还有些懵懂,在大人们做出的选择面前也无能为力,只好含泪而别。

后来,余光中一家又来到了台湾,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范我存。

缘分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当它来了的时候任谁躲也躲不掉。

有这么一天,余光中到杂志社去处理一些事务,刚要离开,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正是范我存,她也恰巧来办事。

二人乍一相见,喜不自禁。

原来表妹也跟随家人从香港来到了台湾。

两个人自此坚定了终身相守的信念。

可是当余光中回家跟父母提及此事时,却遭到了二老的强烈反对。

原来是因为范我存身体弱的缘故,医生诊断很有终生不育的可能。

但是两个人情比石坚,毅然决然地走到了一起。

婚后二人甜甜蜜蜜,将日子过成了别人羡慕的模样。

并且婚后第二年就有了爱情的结晶,此后范我存又陆续生下了5个孩子。

一家人团圆美满。

他们虽然身在台湾,但是两人还时常用四川话交谈,始终怀有对故土的思念。

他们从初恋到白首,共同走过了60余年的时光。

回想他们早年因逃难而相遇,后又无奈分手颠沛流离。

直到有情人终成眷属,也算是对“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最好的诠释吧。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