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苍井空白浆照片 它的纹理表里是一致的

时间:18:11:05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6评论:0

“孟家井,古陶器之所,力本陶器神祠祭,伯灵仙翁,上古始为陶器之人。

”——《弘治碑载》

沿着太原市迎泽区东山方向走十几公里的山路,便是郝庄镇孟家井村,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北方窑都。

根据史料记载,孟家井窑创烧于宋代,元、明为其鼎盛期,至清代产量减少,民国仍在烧制。

但绞胎瓷从明代之后就再无踪迹,从出土的文物和史料记载中看,绞胎已经失传了将近400多年。

2008年,一个对山西陶瓷文化“着了魔”的人和他的团队8年在陶瓷文化瀚海里的艰难挖掘和坚守,他们一步步通过复原传统工艺,研究时代审美,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巧与当代工艺的优势相结合,让失落的文明真正穿越时空、回归现代人的生活。

在他们的努力下,2013年,太原孟家井绞胎瓷制作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成立了绞胎瓷传习所。

2016年8月10日,孟家井村那一窑炫目的炉火,让沉寂400多年的传统绞胎瓷工艺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孟家井瓷窑,是三晋大地上的著名瓷窑。

因为旧时孟家井村归属榆次县,所以文献中将孟家井窑称为榆次窑。

孟家井窑址遗存有大量瓷片,主要有白釉(牙白、黄白、纯白)、黑釉(纯黑、灰黑)、青釉、紫金釉及绿、蓝琉璃,品种繁多,色彩斑斓。

瓷器的瓷形有碗、钵、盒、罐、盆、灯、印花、刻画瓷枕等,还有胎体坚硬的琉璃筒瓦、板瓦,其制作精细,烧造温度高,胎细质坚。

瓷器花纹从简单的绳纹、松枝到精美高雅的菊花、莲花,还有生动活泼的动物图案,而兔毫、釉滴、绞胎器为孟家井瓷窑的典型代表瓷品,体现出孟家井窑工匠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制瓷水平。

明洪武九年(1376年),大明王朝在太原兴建晋王府,孟家井窑成为建筑琉璃烧造的窑场,为晋王府烧造琉璃瓦等琉璃构件。

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柴泽俊先生称之为烧造琉璃的“官窑”所在。

孟家井瓷窑历经1959年、1962年、2000年三次调查挖掘,为流散于民间及收藏于国内各博物馆的一些瓷器找到了归宿,也为明代晋王府、晋王陵所用的琉璃瓦找到了产地。

其白釉印花碗之碗心一圈刮釉的特点,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因其对北方金、元时期瓷器的发展历史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保护遗址。

在中国陶瓷史上,山西是古窑址众多的省份,大自然厚爱这片土地,给予了它充足的黏土和似乎永远采不完的煤炭,赠予了它瓷业生产的各种先决条件。

孟家井瓷窑附近有较优质的瓷土及煤矿,具有烧造瓷器的有利条件。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孟家井窑,唐代已产瓷,土粗质厚而古朴。

从发掘结果看,“土粗质厚而古朴”确为孟家井产瓷的特征,但目前尚未发现唐代的产品,从装饰及烧造工艺看,绝大部分应是宋、金时期的产品。

孟家井瓷风格独特,其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花纹绞揉绵密,白褐两色相间,呈色稳定,线条流畅美观,观之犹如树木年轮,被称为木理纹瓷。

体表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花纹,如水墨变幻般潇洒美观。

烧制方法上,采用盘、碗内底刮釉一圈的叠烧方法,可以提高每窑的装烧量,既节省燃料,又提高产量,是金代陶瓷工匠的杰出创造。

此外还采用支钉、垫圈支烧等烧造方法。

白釉器造型以碗、碟为主,其中以白釉印花碗为精。

其特征是:器型大而薄,碗内心有涩圈,印花多为菊花、牡丹及莲花。

碗心多装饰月花锦,釉色柔和,似牙白色。

黑釉器造型有碗、钵、盒、罐、灯、碟等,以碗、钵为多,釉色多发亮,个别发灰。

■ 绞化妆土玉壶春瓶 / 金代

绞化妆土工艺最早出现于北宋晚期,其制作方法是,在给坯胎施化妆土时,先在白色泥浆表面点入斑化石色料,适当搅动后形成行云流水般的花纹,接着把坯体浸入浆中,适时取出,坯胎表面就呈现出自然流淌的花纹,神奇而美观。

孟家井窑烧制的这只玉壶春瓶,器形玲珑而精巧,纹饰自然生动,水墨意趣横生,闪烁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 绞胎瓷碗 / 金代

绞胎瓷是唐代北方民窑工匠创烧的瓷器新品。

所谓绞胎,就是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揉合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型,胎体呈现白褐相间的纹理。

由于胎泥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有木理纹、鸟羽纹、云水纹等,变幻无穷、奇巧绝伦。

这只孟家井窑烧造的绞胎碗,器形精致,白色、褐色胎泥相绞,呈放射状羽毛纹,美丽神奇,极富艺术效果,代表了山西绞胎瓷的制作水平,是一件极为珍贵的佳器。

■ 白釉剔花牡丹纹瓷枕 / 宋代

白釉剔花瓷的装饰技法是——先在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硬笔画出纹饰,接着用平头小铲一样的工具将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剔掉,露出胎质本色,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

成品瓷白色的纹饰凸现在青灰色的胎面上,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极富艺术魅力。

此枕呈腰圆形,枕面剔刻折枝牡丹,花卉枝叶疏朗,花瓣及叶片上箆划筋脉,线条流畅,纹饰隽美,精致而素雅大方,为孟家井窑瓷器中的精品。

太原美术馆馆长王鼎,是孟家井绞胎瓷制作技艺恢复和传承的推动者,也是传习所里的成员之一。

从2008年在孟家井村发现金元时期的绞胎瓷碎片后,他便以一年30趟的频率往返于市区和孟家井村之间。

8年时间,王鼎收集材料、调研、收集瓷片标本、了解制作工艺。

在他的坚持和不断完善下,孟家井窑渐渐立体生动起来,它不再是书本中只言片语的记载,也不再是如今隐匿在深山里的几处破败窑址。

它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宋代名窑归类里跟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并列的名窑。

它在金元时期生产过珍贵的绞胎瓷、绞化妆瓷、黑釉油滴瓷、黑釉兔毫瓷、黑釉凸线瓷等精品瓷器,这些已经被王鼎这些年采集到的各类瓷片实物所佐证。

它在明代盛产琉璃,曾经古太原地区的宫殿、庙宇上的琉璃装饰都来自这里。

它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是太原地区不可或缺的民窑,盛产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的碗、盘、罐、瓶、枕等。

据村里老人回忆,早晨五六点,运瓷的驴队就出发,多时十几只、少时五六只。

瓷器被捆成6捆装进箩筐,放上驴背,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路程到达当时太原最大的瓷器集散地南市街。

最令王鼎引以为傲的发现有两点。

一是他在孟家井村发现的瓷片证明了这里曾经自产过土青花瓷和洋青花瓷,从而澄清了人们认为北方的青花都是出自景德镇的误区。

另外一点是,他多年来采集到的几百片白地黑花瓷瓷片上的瓷绘艺术令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的教授们为之惊叹。

清华美院的林乐成教授认为这些瓷绘生动而鲜活的“笔墨”反映出山西民间工艺美术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当代的造型和设计教育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案例。

王鼎说,目前我国古窑口生产的瓷器上的绘画多以写意和工写为主,很少有像孟家井窑白地黑花瓷片上这样活泼生动的抽象画,这一发现,不仅对陶瓷界,对山西乃至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王鼎用他的执着和扎实的实践一点点地揭开了孟家井窑被岁月披上的破败面纱,还原出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他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原始瓷片标本填补了孟家井窑黑釉凸线、红绿彩、素胎白花等珍贵的瓷器种类没有实证的空白。

孟家井窑恢复烧制的,是一种神奇的绞胎瓷。

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糅和在一起,然后相纹拉坯,制作成形,浇―层透明釉,烧制而成。

由于泥坯绞糅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没有完全相同的。

,契合了“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的精神,又被称为“君子瓷”。

冀田福是孟家井村人,家中世代制瓷,“我十二三岁开始跟着师傅学做瓷,爷爷也是制瓷的。

”瓷厂1975年搬走以后,他就撂下了制瓷手艺,务农种地。

直到2008年,王鼎带人来村里走访、调查绞胎瓷,他才重被请回来指导大家制瓷。

对于这项工艺,冀田福说,“明朝末年,景德镇瓷开始大量在全国销售,打击了费时费工的孟家井窑,慢慢地,孟家井古窑技艺就失传了。

绞胎瓷纹饰特别费工,需要几十道工序。

如今,孟家井窑复烧,冀田福说,“工艺是按照传统程序进行的,对照出土瓷片摸索着烧。

王鼎介绍,2008年开始,他们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走访窑口老艺人,采集瓷片,“2009年5月,首次采集到的第一块绞胎瓷瓷片样本,是村里修路时捡到的。

后来陆陆续续得到的瓷片,也才区区20片,有宋金和元明的。

再根据实物分析成分和材料、工艺等。

古老工艺得以还原并不是王鼎和他的团队努力的终点。

“我们已经具备了传统绞胎瓷工艺、当代绞胎瓷工艺能力,再根据现代陶瓷的发展,推进了当代工艺绞胎瓷产品的生产。

未来还想开发陈设器和饰品,做文创产品……我们保护、复原、传承、创新孟家井窑陶瓷文化的行动绝不会停止。

”王鼎说。

找回失落的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特别说明—

文字:迎泽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迎泽区融媒体中心

“迎泽故事”

邮箱:yingzefb@163.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