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老庄哲学 尽管我们认知活动有限

时间:17:26:34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0评论:0

《长得逍遥自在心》骆玉明 著

道家与儒家思想之中总会存在一些关联,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互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结构,它并非单一的东西,有着很丰富的结构,并且可以顺应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所谓传统固然有延续,但也会变化并且富有创造力,可以激发人们不断向前。

孔孟思想被称为“有”那是一种为社会确立秩序和价值的学说,只有明确的秩序才能让社会进入稳定的状态,但世界并不是按照理念来变化的,也永远不会安顿在人给的秩序与价值体系中不懂,所以老庄的“无”能够顺应不断的变化,具有无穷的可能性。

庄子提倡的是在混乱变化的世界中保全自己并能够达到一种超越的精神自由。

没有强调很强的构建作用,是一种自然之道,世界万象森然,在秩序中变化不息。

即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对于宇宙的解析不过冰山一角。

道就是从现象中寻求根本的逻辑推理过程。

道是无形无质地,但却是万物的本质,不可名不可论,与万物同在。

人类以及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生命力的作用,天地是自然地,自然的世界毫无感情,所以有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老子对事实的冷静说明,天地虽然不仁但也从未有意加害万物,人类的残忍不能归于天意。

要面对真实的生活,反而能从中获得坚毅的力量,即使每个人的生命最终将归于虚无,但是生命的意义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

世间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有形的存在,最终都将归于寂灭,万物都处在循环无己的运动中,所以要以虚明宁静看待万物,观察丰富多彩的物象体验那唯一的永恒。

虚静的心不占一物,却拥有万象,这是真正的博大心境,也是最稳定的。

在这纷纷扰扰的现世中,能够存有虚静的观照,就能摆脱渺小的自我和渺小的私欲,站在更永久的立场上看待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尽说的是治国政策,对人对事也如此,过渡干涉其实是在破坏其内在秩序,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的运转规律,会根据外部环境自然调节,老子是一名智者,但他却反对运用智慧,他认为人间的智慧是一种“巧伪”,世间那种有意而为之的“德”是“下德”。

因为道是自然而然非有意而为之的,包含着利己之心的施德行为是不提倡的。

上德与下德其实是自发之德与外在强求之德的区别,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做到“上德”是必要的。

老子主张柔顺,退却而并非强硬的态度和进取来对待事物,就像一把刀子,磨得越锋利,越容易砍东西的时候出现缺口,人也是如此,处处争强好胜,到处打压最后就是与人为敌,导致失败。

柔顺不仅是自我保全之道也是克敌制胜之道。

水的特点就是最好的比喻,自甘于卑下就是最了不起的德行,顺应万物形态,不固守自身特殊形态,就能无所不可。

虽然柔弱但是却能拥有持久永恒的力量,到最后就能改变其他事物。

谦让不争就是美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如果总是喜欢充分表现自己就会压制别人,但是如果能够保持谦逊就能够给别人展示的机会,自然就会得到别人的拥护和喜爱,反而获得了支配他人的力量。

所以一个懂得谦让的人并不一定会损失自己的利益。

高傲往往是自卑的体现,越是缺乏自信就越需要用夸张的形式表现安慰自己。

节俭能够放置匮乏,不仅是钱财,对人对事也是一样,凡事剧烈的狂暴的运动,因用力过度都不能持久。

圣人淡泊宁静,无兴奋或焦虑的事情,所以生命元气旺盛不衰,这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对琐事要多忽略,不要事事操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了解他人是智慧的力量,但是能够了解自己是明澈的表现,智慧多少不在多能解读别人,而是能解读自己。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肯定才能带来自信,因此就会丧失真实面对自己的能力,在自知面前每个人都有一层“自障”,想要战胜自己不是表面力量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很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原因会凑出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结果,福祸相依不可预测。

变化是万事万物的法则,“无执,故无失”,自处与变化之中,用无非的立场应对无穷的变化。

凡事不要保持成见,不固执,多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择善而从。

无执无失最好的形态表现就是从容大度,人世间充满矛盾与差异,一个没有宽容精神的人会活得很痛苦。

到了庄子的时候,他不仅阐述了老子的思想,而且做了大量的充实和发展,改变了问题的方向,老子是以政治为核心,而庄子则是大量的人生哲学。

老子能够感受到其冷静甚至到谋略的智慧,庄子则更多的对生活的思辨以及诗人式的放荡不羁。

在庄子看来为了求得生命的真谛,保持个人精神自由是很重要的。

《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它告诉我们人必须从狭小的生存环境中解脱出来才能看到世界的宏大,打破有限的认知达到精神上的超越。

人在有限的时空中生存,自我认知受到时空的限制,经常自我满足自我拘禁,将有限的认知当作衡量一切的绝对标准。

庄子的“小大之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启发,对任何一种认知都要考虑它生成的时空条件,不可以相信某一种始终不变的真理,但是要尽量让其变得有开放性。

是非其实是一种对立,是与非都与个人的利益出发点有关,其实从根本来说就不存在纯粹的是与非。

拿自我的标准价值当作绝对的真理去衡量他人的价值标准,就陷落到了对立的关系中,不能全观也不能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对于外界的事物可以是冷静不带感情的观察,但也可以充满感情和想象力的观察,让万物以新奇多变富于内在生命力的观察,这是一种审美观照,不仅是对外物对自己也行。

这两种态度是都不可缺少的,不客观就没法正确地认识,不充满感情世界就会变得单调无比。

庄子喜欢用艺术化的眼光看待人及其一切活动,绘画,宰牛,捕禅都能成为忘怀世界,自我满足的神游。

人无论做什么其最终和最高的目的是为了证明,确认内在自由。

人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没有目的和价值的,不假外求和谐圆满。

正是因为人追求了价值和目的,才会失去自由,而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焦虑中。

庄子主张人应当遵循其自然本性生活,不要拿认为的规则去改变乃至毁灭人性,但是离开道德规范,人类根本无法组成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要以一定的形式来生存与斯世,需要承担角色从事职业,但是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本真,权和利不过是外在的东西,不能给人真正的满足。

可以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投入在具体形式中,不要只将职业当成谋生手段,可以作为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

书虽然不厚但是结合了很多老庄的经典句子来做例子阐述观点,浅显易懂道理深刻,值得一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