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罗山县 创建鄂豫陕根据地

时间:23:05:48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3评论:0

罗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是信阳市下辖的一个县,邻接湖北省。

当地自古人才辈出,蜀汉四英之一费祎、清朝南河总督、治河功臣黎世序、近代历史名家尚钺都出自罗山。

淮水东逝,千里奔行,在中华大地划出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罗山县便位于界线之南,罗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属淮河流域。

这里是朱鹮的第二故乡,大别山深处的鸟类天堂。

也是革命的摇篮,横跨南北的大通道。

历史

淮河以南,竹竿河西岸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湖墓地。

1979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罗山今天的天湖村附近发掘了一处规模庞大的商周墓葬群。

考古工作者共在这片土层下发掘出商周贵族墓葬七十多座,出土青铜器二百多件。

天湖墓地也就此成为安阳殷墟之外重要的商代考古遗存。

通过对出土青铜器的研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重要信息。

在29件刻有铭文的青铜器上,一个独特的文字反复出现。

那就是用金文书写的汉字“息”。

考古人员认为,这些刻有“息”字的青铜器以及罗山出现的商代贵族墓葬,属于商王朝边陲一个以“息”为名号的古老氏族。

罗山位于淮河与大别山之间。

蜿蜒的丘陵河谷,穿过横亘东西的大别山山系,形成了一条衔接鄂豫两省的“走廊式”地貌。

三千多年前,古息族的先民就驻守在这里,掌控着穿越大别山的门户。

当时大别山通道不仅是商朝军队征伐南部方国接受纳贡的战略要道,而且来自南方的铜矿资源也经由这里被源源不断运往中原,成为制造青铜礼器的原料。

伴随着征伐与贸易,鄂豫间的通道也见证了商代青铜文化的繁盛。

在天湖墓地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两件造型独特的器皿格外引人注目。

一件是通高28厘米,造型端庄的夔纹提梁卣;另一件是被雕刻成猫头鹰形状的鸱鸮提梁卣。

令人意外的是,考古人员在这两件文物的罐体内都发现了贮存完好的液体。

经过权威机构的测定,两件提梁卣内存放的液体都含有微量的甲酸乙酯。

这是酒类芳香分子的成分。

科学家认定两件提梁卣内贮存的始至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古酒,这也是已知的考古发现最为古老的酒。

在罗山的考古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息父辛鼎、云雷纹提梁卣等多件精美的商代青铜器,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鸱鸮提梁卣的造型与纹饰。

栩栩如生的猫头鹰轮廓,表情细腻而深邃,堪称商代青铜器中的珍品。

自商而周,这片繁华山径更成为诸侯攻伐兼并的战场。

汉代时,朝廷在此设立县,县域几经变化。

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钟山县地置罗山县,属义阳郡。

因县境西南有小罗山,由此得名。

考古

2019年,一场大旱让罗山石山口水库水位下降。

大片滩涂露出水面。

当时人们在裸露的库底泥土中发现了大批刻有鬼脸的奇特文物。

最终经河南省文物部门认定,这批意外发现的鬼脸文物背景并不简单。

它们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货币蚁鼻钱。

大别山东西绵延近400公里,不仅是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更是阻隔荆楚与中原的地理屏障,鄂豫间的通道成为人类穿越大别山的重要途径。

楚国蚁鼻钱的发现,便印证了这条地理大通道的历史过往。

罗山县城西南45公里,便是鄂豫通道上一处两山夹峙的天然峡谷。

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塞九里关。

春秋时期,楚文化经由大别山间的地理通道与中原文化展开了漫长的碰撞与融合。

公元前八世纪,楚国与周天子分庭抗礼,拥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

在楚国的扩张中,九里关与相距不远的武胜关、平靖关一同成为大别山走廊上重要的楚国门户,后世称之“义阳三关”。

义阳三关是鄂豫通道上最重要的防御体系,三关互为掎角之势,相互支撑。

在数千年的军事抗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旦纷争骤起,三关势必成为南北势力争夺的要地,成为王朝之间南下长江,北渡淮河的桥头堡。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

义阳三关的军事地位愈发凸显。

这里背靠南宋的荆襄战区,长江与汉水的河网体系,联结了中国的江南半壁。

水运的便利让南宋可以将粮草、兵力源源不绝地投送到荆襄之地,与义阳三关肩负起防御金朝军事主力的重任。

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年仅34岁的岳飞向皇帝提交了他对于收复中原的冀望。

这一年,他已是南宋王朝任命的荆襄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在他看来,中兴之事已指日可待。

在岳飞的苦心经营下,南宋王朝在义阳三关设险屯兵,与荆襄之地驻军屯田,构筑起以三关和长江为天堑要塞,荆襄腹地为战略纵深的军事体系,为南宋的北伐与御守建构起坚实的防线。

此后的百余年中,三关与荆襄之地更成为南宋与金朝、元朝反复争夺的焦点。

明代地理学家顾祖禹评价义阳三观的重要性,称之为“欲保淮西,必守义阳。

守义阳,则三关之备,不容不重。

如今,鄂豫通道上的雄关古道早已消失在漫漫荒野之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湖北联手在九里关的峡谷中修建了一座大型民生水库,后被命名为九里落雁湖。

红色岁月

2016年,中国邮政向全国发行了一枚名信片,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这枚以罗山何氏祠为背景的小小的卡片,浓缩的却是罗山一段烽火连天的家国记忆。

位于罗山县城西南一处被称为长岭岗的山野在八十多年前曾发生过一场重要的战斗。

1934年夏,蒋介石调集东北军约七十个团的兵力,包围了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鄂豫皖苏区,试图摧毁红二十五军。

罗山境内战云密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遭遇到一场生死存亡的危机。

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的徐海东和政治委员吴焕先,当时他们带领年轻的红二十五军转战于鄂豫皖苏区,与前来围剿的东北军展开了殊死较量。

1934年7月初,张学良部调动了三个师的兵力,深入苏区腹地,搜索红军主力。

1934年7月17日拂晓,红二十五军在长岭岗一带遭遇东北军主力第115师。

在侦查中,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发现了东北军布防的“死穴”。

当时红二十五军处于极为有利的隐蔽位置,加之长岭岗地形狭窄,东北军很难展开有效的反击。

徐海东在与政委吴焕先研究后,决定展开突袭。

清晨战斗打响。

红军部队直插敌军纵深,一度攻入敌军115师师部。

经过几个小时激战,红二十五军一举击溃115师两个团,歼敌五个营。

这一役红二十五军从溃败的张学良部缴获了大批优质军火,提升了部队的作战实力,为日后的孤军长征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距长岭岗不远,便是罗山何家冲。

大战之后,红二十五军便以此作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

村中有一栋占地约400多平方米的明代建筑,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氏祠。

整栋祠堂为砖木结构,前后两幢各有5间房屋。

80多年前,这里是红二十五军军部的驻地。

何家冲位于苏区腹地,村中百姓早与红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红二十五军反“围剿”期间,当时很多村民都腾出自家院落改造为救治伤员的战地医院。

在反围剿的岁月里,何家冲百姓成为这支部队最坚强的后盾,村民自愿成为红军的交通员传递公文信件,还有人在敌人刀口下救下红军战士的性命。

1934年初冬,红二十五军2984名将士接到命令,在村中一株古银杏树下集合。

他们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誓师长征。

红二十五军从罗山出发,离开衔接南北的大别山走廊,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成为四支长征队伍中最先抵达陕北的红军部队。

在长达10个月的远征中,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0岁,被苏区百姓称为“娃娃兵”的年轻部队途经鄂、豫、陕、甘4省转战5千多公里。

不仅策应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而且还壮大了部队实力,为中国革命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成为长征队伍中唯一一支人员不减反增的队伍。

如今,在罗山从何氏祠到红军医院,红二十五军留在当地的足迹被人们悉心保留了下来,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仅如此,在全新建设的何家冲学院,红二十五军的事迹与老区的革命精神,更成为人们薪火相传的红色记忆。

罗山皮影戏

精美的人偶粗犷中带着古朴。

镂刻的线条,细腻的彩绘在灯影下构成极致的美感。

在刻刀与指尖的灵动中,灵活的人偶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一般。

这就是河南皮影戏艺术的代表罗山皮影戏。

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罗山皮影戏融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态。

小小的皮影造型,在巧手竹棍的调动下,借由6尺布帛与光影作用演绎出一幕幕风云变化,家国恩仇。

据《罗山县志》记载,明朝中叶皮影戏传入罗山。

到清朝末年,罗山艺人对皮影人偶制作工艺进行大胆改造,以适应观众的审美要求。

在罗山皮影戏技艺的传承历史中,人偶的配色与彩绘一直是匠人深以为傲的工艺。

皮影的彩绘与中国传统的工笔绘画如出一辙,在色彩运用的习惯上,匠人会根据人偶的角色身份,性格特点,调配墨色,通过对表情五官的描绘,勾勒角色的象征意义。

生旦的面部会凸显俊美,勇士的表情更会彰显骁勇。

一件皮影通常需要历时月余才可大功告成。

罗山皮影戏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步入兴盛。

至2020年,全县皮影戏剧团多达八十余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山皮影戏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乡乡有戏班,村村有演出的繁荣景象。

2008年,罗山皮影戏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山皮影戏艺人创作的《龙凤呈祥》、《哪吒闹海》等剧目在海外呈现出不一样的中国韵味。

古老的艺术与现代的流行结合,展现出艺术碰撞的活力与火花,历经数百年岁月传承的罗山皮影戏正在重新焕发新的艺术生命。

生态

2006年,一项国家级重点工程在大别山腹地拉开帷幕。

当时为确保极度濒危的朱鹮种群可以多元化繁衍,避免原生居住地因地质灾害导致整个物种灭绝。

国家做出了朱鹮种群迁地保护的决定。

罗山就此成为了朱鹮异地保护与野化放归的保育基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防治大别山林区的病虫害,中国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为当时的罗山董寨林场设计了人工巢箱招引鸟类防治害虫的方案。

经过罗山人的摸索与实验,人工巢箱引鸟成功率达到了60%以上。

最终形成了罗山生息鸟类超过三百多种的生态环境。

朱鹮作为全球濒危的物种,它们的保育工作一直以野外繁殖率低,人工种群野化难度大而著称。

但在罗山,优良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却成为朱鹮野化繁育的绝佳助力。

从2013年朱鹮繁育中心正式开展朱鹮野外放飞开始截至2018年,科研人员已经放飞朱鹮一百多只,而野外放飞的朱鹮也顺利产下后代。

凭借鸟类天堂的生态环境,河南大别山朱鹮野外种群重建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从鸟类天堂的形成到朱鹮保育工作的深入也带动了罗山的观鸟文化。

每年5月到8月,董寨进入最佳观鸟季节,来自世界各地的观鸟爱好者纷至沓来。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国内外鸟类爱好者重要的观鸟地之一。

这里是山川秀美的田园,罗山在一点一滴中发生着改变,大别山上万鸟翱翔,豫南山水葱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