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穆桂英挂帅豫剧 杨文广的少年性情

时间:22:58:58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9评论:0

穆桂英挂帅,为豫剧作品,原名《老征东》或《杨文广夺印》。

1954年,经宋词改编,更名《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剧本于1956年出版,收入《戏曲选》第3卷(1959),其主要剧情为:杨家将屡次率兵击溃辽军,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

佘太君离朝带领全家转回河东,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却心系国家安危,遂派文广、金花进京打探。

此时安王造反,宋王校场选帅。

少年气盛的文广、金花在校场刀劈王伦夺得帅印。

宋王得知杨门之子遂封穆桂英为帅出征。

为了国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上旧日的铠甲,满怀豪情又擂响了出征的战鼓。

听过不同的版本《穆桂英挂帅》,还是最喜欢马金凤老师的豫剧版。

穆桂英对此次东征挂帅,是相当心不甘,情不愿的,但禁不住老太君苦口相劝,方才勉强答应。

这不仅没有影响到她作为巾帼英雄的高大形象,反而使人物的形象愈加丰满。

她有感情,对宋主的忠奸不分而寒心,既然已经隐退,朝中事就不想再过问;她很理性,明白当前的处境,勉强出征,可能造成无谓的牺牲;她有一颗慈母心,自己可以征战沙场,可以去冲锋陷阵,但期望孩子能够过的安稳;她有一腔爱民心,在多番思虑权衡之后,最终决定不为君王为黎民,也要出征讨反臣。

从前段老太君的交代中,可以知道杨家将为了大宋江山安稳,立下了汗马功劳,天波府乃是护国忠臣。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更是功绩卓勋。

然而,宋主不奖功勋宠佞臣,着实让人寒心。

这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此其一。

其二,太君当初辞官离朝,也是出于无奈,用老太君自己的话说,乃是“如今老的老,小的小,杨家将早无了当年的威名”。

现如今,可比不得大破天门阵,既无了焦、孟二将,也无了排风钗裙。

无兵可用,乃是讨逆的硬伤。

不是穆桂英没有了报国心,乃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保国不仅需要一颗忠心,有心还得有力才行,那是要真刀真枪见仗阵啊!

自古忠孝两难全。

杨家为国尽忠,当初的“七郎八虎”,如今仅留的文广一个弱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是这唯一的命脉再有个闪失,可有何脸面去见先人?作为一名母亲,更要关心自己尚且年幼的儿子。

此乃穆桂英不愿挂帅的理之三也。

不仅通情,而且达理,如此塑造出来的穆桂英形象,乃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一尊神。

豫剧版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对集中,但是即便是配角,还是相当出彩。

老太君的一片爱国忠心,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先说老太君,背景交代基本出自太君口和穆桂英的思量。

老太君其实就是老年版的穆桂英,从她教训孙媳说“你不挂帅我挂帅,你不出征我出征”以及穆桂英思量“太君尚有当年勇,难道我穆桂英就无有了当年的威风”,可以想见老太君当年的雄风。

在经历了丈夫、儿子、孙子三代人为国尽忠,血染沙场之后,依然要孙媳带领第四代孙儿再战沙场,重振天波府当年的威名。

老太君的一颗拳拳爱国心,由此可见一斑。

再说说小将杨文广。

文广兄妹的戏份不多,主要就是前去打探军情,回来请母挂帅出征,以及出征前点兵这几场,小将杨文广的表现相当抢眼。

得到曾祖母令准,前去汴梁城打探军情的兴奋,在校场与王伦比武时的英勇,表出身时的豪情,都表演的入木三分。

特别是抢得帅印回来,原本一腔欢喜,谁知母亲却要绑他去辞印请罪时,在母亲面前撒娇不管用,又向曾祖母求救时的乖巧模样,更是让人过目不忘。

点兵时的焦躁任性,让观众再次想到,无论他怎样的武艺超群,毕竟也还是个孩子。

也正因如此,小小年纪就要临战出征,才会让母亲不放心。

其他配角的表演,也各有出彩之处,但因主次有别,此处也不再多谈。

当然,观完全篇,也不是没有遗憾。

可能是不同版本拍摄时段不同,该版的马老师略显发福,退下戎装换绫罗,倒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然穿上戎装,就少了几分英姿飒爽。

但是再看看其他几个选段的,又都英姿勃勃。

甚至是在87岁高龄,与梅派传人梅葆玖老师合作的一段,也是气势逼人,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