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空谷幽兰 不受世俗的价值观困扰

时间:22:50:28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22评论:0

只有内心清净,不为外物所扰,不受妄想左右,才能称之为“隐”。

无论是在闹市亦或是在山间,只有做到心无旁骛,才能安然修行。

虽然隐士是指隐居之人,但是隐士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追寻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在山间亦或在城市普通人也能做到“隐居”。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著作。

小说主要记录了终南山中现代隐士的生活和人生感悟,其中还有一些沿途的所见所闻,更有作者的看法和个人观点夹杂其中。

一、小隐隐在山中的人,追求人生的感悟

我总是被孤独吸引。

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

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

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和仁慈,与大家更为和谐地共处。

隐士多半是看透人生后想要独处在一个环境中,与世无争的过着自己普通的生活,这可能是隐士中的“小隐”境界。

人生在世嘈杂烦忧的事情很多,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需要有一段独处的时光,素食三餐,一间房,一张床,没有网络的喧嚣,更没有金钱和权位的困扰,在独处的时光里面变得有智慧,变得仁慈。

作者比尔波特就是一个隐士,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隐隐地看到了隐士的影子,所以他会探寻隐士的生活,因为懂得所以才想靠近,并能理解隐士的言行。

在中国的历史上隐士很多,他们多是生活在深山里面,在山里度过自己的一生,没有温饱的生活,没有舒适的环境,也没有外界的喧嚣,仅有苦中作乐。

他们在独处中能感悟人生,看透宇宙和自然的奥秘,能听到自然的声音,感受别人感受不到的声音。

归隐山林之人看似被拘在一亩三分地里,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很难出行,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很宽广。

这些人是中国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承载中华文化古老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大隐于世最终踏入凡尘之人

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而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埃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过活。

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

有的人修道追寻的是孤独,但是有的人修道是沉淀自己,在时机成熟后的厚积薄发。

小隐的人更寻求一种环境的“隐”,大隐之人更多是内心之“隐”。

很多隐居之人出仕后能将隐居的经历和仕途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上,亦或是在异党倾轧的朝堂,他们都能悠然自得的应对,更能追求内心的平静,这才是隐士的最高境界,也是大隐的最高境界。

在这类大隐人物中张良和诸葛亮是不得不提的两个人物。

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大臣,在山里潜心学习多年,最终走出这片山后来到朝堂之上,帮助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天下,最终在刘邦功成名就之时在终南山选择一块清静之地再次隐居修行,躲过了朝堂纷争,安然度过余生。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曾经有过一段隐士经历,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将其请出来,帮助刘备安邦定国后更是给后人留下了一本《戒子篇》,告诉后世之人要戒骄戒躁,淡泊名利,修身养性,增长才智最终才能有所成就。

这两人在成就功名之前曾经有过一段隐士经历,在这段隐士经历中他们修身养性,待时机成熟后大放异彩。

他们没有重视形式上的隐居,而是将隐居生活的感悟和经历融入到世俗的人事中。

其实隐士主要是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后理解世间的道德原则,而不是躲避在山林里面逃避现实。

隐士的最终目的是与世间建立和谐,最终扩展这种和谐,若是害怕现实世界的烦扰躲在山间号称隐士,这不是真正的隐士,只是逃避现实的懦弱者。

总之,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面对喧嚣和诱惑,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故,面对生活的疲惫,面对欲望的时候若能放下心中的执念,能坚持自我修行,让内心始终处于真善美的状态。

即使我们身处在城市中也能获得一片心灵净土,依旧能成为一名“隐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