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美琪大剧院 特地被翻译成《美月琪花》

时间:22:38:27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0评论:0

编者按:一位静安老人的电影生活旧忆或许是从静安寺路(南京西路)的重华新村出弄口,往东走几步,去1001号的凯司令买爱吃的西点。

然后往北,去美琪看一部首轮新片,或者,沿静安寺路向西,在西摩路(陕西北路)口的平安大戏院挑一部心仪的老片消遣时光。

静安的光影远不止此,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之际,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汤惟杰先生为我们分享了静安的电影岁月。

文|汤惟杰

静安的光影

▲光影静安

一、

张园和上海早期电影放映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之中,经过一年多保护性修缮的张园重又开放,一家家入驻其中的国际知名品牌带来了蜂拥的人流。

不过,可能没有太多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上海最早放映电影的场所之一。

▲安恺第

1897年5月中,一位名叫Harry Wellby-Cook 的西方人来到上海,入住苏州河北岸虹口境内的礼查饭店(即后来的浦江饭店,如今改为中国证券博物馆),从该月15号开始,连续一周在沪上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刊登广告,最后于5月22日晚间礼查饭店展示了一种能映出活动影像的机器——Animatoscope,这是目前有据可寻的在上海的首次电影放映。

随后数日,礼查饭店的放映活动仍在继续。

6月2日,这位Wellby-Cook先生在《新闻报》上登出广告,称“特于初五晚移设张园安恺第大洋房九点钟起演以助华客欣赏余兴”,而张园,即此广告标题“味莼园电光影戏”中的“味莼园”,因主人张叔和而被上海市民俗称作“张园”。

安恺第大洋房,即园中的一栋西式建筑,名曰Arcadia,本意为欧洲神话中“田园牧歌式的所在”。

张园的“电光影戏”是在两天后正式放映的,当天(1897年6月4号)到场的观众中,有一位名叫孙宝瑄的士绅,将他的观影经历写进了日记:

“初五日(按:当日为农历丁酉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晴。

家祭。

晡,谒客,观曾涤笙文。

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

能作水滕烟起,人忘其为幻影。

孙宝瑄的日记——《忘山庐日记》在198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可能现在的影迷对当年在张园看一场电影到底需多少花费很有兴趣,上述那则广告里也有:“每位一元,童仆减半”,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啊。

6月11、13号两天,上海《新闻报》分上下两期刊登了《味莼园观影戏记》的文章,可算作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影评了。

二、

美琪:美轮美奂琪玉无瑕的电影之宫

1941年10月15日,美琪大戏院揭幕开业,沪上中外文报刊均作报道,《申报》这样描述这座上海最新的影宫:“其入口处为一圆形巨塔,雄峙于戈登路麦边路(即今江宁路奉贤路)转角,庄严壮丽,兼而有之。

门厅亦作圆形,内设石级二座,一通正厅大厅,一通扶梯大厅,扶梯大厅尽头处为半圆形之人造云石扶梯,可直上楼厅,扶梯平台墙上嵌有精致壁画”,“楼厅铺以人造云石,地板莹润光滑,洁无纤尘,廊柱紫红色,围以雕栏,弥觉富丽。

这座上海 “孤岛”时期建造的最后一座影院, 由资深电影经营者何挺然的亚洲影院公司(ASIA THEATRES INC.)投资建造,公司出版的《亚洲影讯》此前为已确定的英文名称MAJESTIC THEATRE向影迷们征集中文译法,在收到的两千多封来信中,最后选用了七位观众提议的“美琪”,在谐音之外,更取意“美轮美奂,琪玉无瑕”。

开幕那天放映的二十世纪福斯(今译作“福克斯”)公司的彩色歌舞片Moon Over Miami。

建筑史学者认为,美琪大戏院在风格上是上海后期装饰艺术派建筑的代表,这一始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新建筑主流,构成了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传统。

美琪的设计者范文照,毕业于美国宾州大学建筑学系,作为中国第一代的建筑师,他在为上海设计的项目中,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建造时间为1929-1930年)和美琪大戏院(1941年)分别成为他职业生涯中“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装饰艺术派”两个时期的重要代表。

美琪拥有一千六百多个座位,开幕伊始,它便与同属于亚洲影院公司的大光明、国泰和南京大戏院一道,成为多家好莱坞公司出品的首轮放映影院。

抗战胜利后,除继续放映了大量好莱坞影片外,战争期间“蓄须明志”的梅兰芳曾于1945年12月末起在美琪首次登台演出,一共十天,一时轰动海上。

1968年,此地曾改名“北京影剧院”,1985年,恢复“美琪大戏院”原名。

2016年初,美琪的修复工程完工,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恢复了它曾经“领袖远东”的海上影剧之宫的风貌。

静安寺路上的电影灵魂

上世纪四十年代,密布咖啡馆的有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也有静安寺路,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许多文艺界人士曾在这些地方呷一口咖啡,视线投向窗玻璃外头,比如华纳影业上海公司的“麦黛玲”——朱曾汶先生,他是著名影评人,还跟好友办了一份《水银灯》影刊。

▲朱曾汶先生,著名翻译家,原华纳影业上海公司宣传部经理

当年,沿着静安寺路,从东往西有大光明门口226号的Rose Marie(光明)、883号Chocolate Shop(沙利文)、1001号的凯司令(New Kiessling Cafe),而870号的D D‘S则是霞飞路那家的分店。

“我喜欢凯司令,它的二楼安静,叫上一杯咖啡可以坐半天,我几乎天天去,写文章多是那里‘孵’出来的”,朱先生对我这样说过。

▲年轻时的朱曾汶先生

朱曾汶先生告诉我,他也常会去西摩路口那家“飞达”咖啡馆,飞达的店主卡尔·费德勒(Carl Fiedler),1913年就在上海创办西点及咖啡馆,店名由最初的店主名号Café Fiedler变为后来的Café Federal(读音接近,也是中文飞达的得名由来),开设在百老汇路(今虹口大名路),后又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设了分号,门牌是静安寺路1199号。

作者介绍

汤惟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硕士生导师。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

著有《上海公共租界电影检查制度的建立》、《重勘早期上海电影空间——以公共租界档案为线索》、《早期中国电影史中的卓别林》等。

来源:上海静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