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良知良能 一看就更不知道了!

时间:21:32:18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9评论:0

#王阳明心学#

炎炎夏日,诸君是不是有些酷暑难耐呢?为了回报各位同好们的支持,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在三伏天专用的避暑养生的良方。

大家不要小看或是慢待了我这个良方。

我这个人是很小气的。

一般情况下,真的不愿意将这些临近失传的妙法公之于众的。

所以,希望有缘看到的,一定要珍之密之。

说来这个良方可是颇有来历,据传是当年太上老君传给东汉末年的钟离权的。

钟离权,就是“八仙过海”中的那个梳着两个爪髻的那位大仙家。

我们如果在家里行此良方呢,就要注意开窗通风。

但切记,我们的腹背不可以迎风而对。

古人讲:避风如避箭,见色如见仇。

所以,真正有点养生知识的人,他一般都不会轻易迎风站卧坐立。

绝对不可以开空调!!!

此避暑良方一开空调就失灵了。

家里如果太过嘈杂不净,或是妻子不愿意瞅负心汉,丈夫不忍看黄脸婆的。

那就出去,找一僻静之所,最好是一棵大树底下还有一两块青石的那种幽静之所在。

此类地方,行此良方原本是极好的了!如果不怕蚊虫叮咬,或是堪受蛙鸣鸭叫的话,有一汪池塘或是湖水就更有意境一些了。

首先,绕座三匝。

然后盘膝于座上。

一手之拇指轻捏食指之顶端。

一定是轻轻地捏或捻。

此处绝不是较劲地方!然后口中徐徐吐气。

吐气之时,宜缓宜轻。

双目最好微敛,但不可全然闭住。

如果在户外的话,随身最好不要带贵重物品,唯恐行此良方之际,分了心神就不好了。

与此同时,还要用另只一手轻挥蒲扇。

此处特别强调,一定得是蒲扇。

因为那种蒲扇吹摇过来的风有青草的味道。

细细品味,很是好闻。

虽说蒲扇轻摇,但也要视自身感受而有轻重缓急之别。

如果太热,就略微扇得急重些;如果不是很热,就略微扇得轻缓些。

据说汉钟离仙师独得此中三昧。

故而一年四季,不论春秋冬夏,亦不论寒暑温凉,手中都拿着一把蒲扇。

这把蒲扇可不只是法宝,它里面有着很深的机关窍要。

有兴趣的咱们有机会再交流。

据传,三国时的诸葛亮也于此道略同一二。

诸葛亮这个人不得了。

所谓袖里有乾坤,扇中有八卦。

但他也是红尘中的英豪,而非出世的神仙。

所以,论及养生之道,那自然是比不了汉钟离了。

我幼年之时,曾得遇异人传授此良方。

多年下来,颇有效验。

首先不用开空调,便不会得什么所谓的“空调病”;

其次连电风扇都无需开,的确省却不少电费;

再次,真的锻炼身体啊。

由双手,到双臂,再到双膀及双肩,甚至蔓延到腰背之际,都强壮了不少。

而且,当你仔细慢慢地徐徐地呼气,久而久之,那其中之妙,真的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王阳明先生天纵奇才。

尽管他也得遇过道家高人的指点,但他的确于养生之道了知的差一些。

不到六十岁,大约五十七周岁的样子,就病逝了。

而且生前饱受肺病的折磨。

死时据说全身溃烂,惨不忍睹,惨不忍闻!

不过阳明先生的意志还是非常坚强的。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就是一代“心学”宗师留给后世后人最后的名言!

作为人杰来讲,王阳明先生绝对是成功的。

也是堪为万民景仰和学习的。

我连日来发文无有它意,更不是不敬和唐突古人。

只是在说明一个真实:王阳明先生尽管堪为万民典范,但的确不是圣人!

仅此而已,无他!

王阳明先生有个非常著名的“心学四句教法” 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关于这个“良知良能”最早提出来的应该是孟子。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老爷又讲:“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真是不看不知道

首先“良知良能”论出于孟子。

但在晚年的王阳明先生那里,对于“良知良能”已然有了不同于孟夫子的见解了。

孟子所讲的“良知良能”是一种出自于天然的“知能”,而表达的形式却是犹如人类孩童对于亲生父母一般的纯洁情感。

而且,孟子还把这种“孩提之童”对于“父母兄长”的“亲敬”的情感上升到“仁义”的高度。

而在王阳明先生晚年的认识境界来看的话,所谓的“良知良能”则是出于对“世间事物善恶是非”的一种“判断”。

这显然已经出离了孟子认识下的\出于“孩提之童对于父兄亲敬”的\“纯洁情感”下的\那种“良知良能”了。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体系里的“良知良能”是出于思考和权衡的。

已然不那么天真而纯粹了。

但这并不是说孟子就高明到了哪里。

相反,或许,孟子口中的“良知良能”更糟糕呢!

良知良能如果建立在\孩童对于至亲父兄的“亲敬”的\纯洁情感之上的话,如果世间还有人\确信这种“良知良能”真实存在的话,那么这种人\未尝不会落得被他人\“玩弄他人于股掌之间”的\下场。

无他,太过幼稚了!

王阳明先生的“良知良能”还好一些。

好歹是建立在所谓的“知”之上。

进而还有对于“善恶是非”的分别。

所以你看,这个王阳明短暂的一生,仅仅五十七个年头,他就完成了天下所有\有进取心的\读书人的梦想,那就是所谓的“三立”。

即“立德、立言、立功”。

而反观孟子在其所处的现实时代之中,几乎无有建树。

即没有王阳明先生的那种功业成就 也没有王阳明先生那种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

究其原因,不过二种:

一者,要不,圣人说了假话了,庄子先生一生都是如此看待儒家的虚伪的;

二者,王阳明先生的“理解”,更实用一些!

均属闲聊,敬请指教;

欢迎表扬,谢绝批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