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篆字 “篆书之圆劲满足

时间:22:05:09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24评论:0

篆书一

什么书法是好看的书法呢?

因人而异。

源自各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文化底蕴的厚度和深度。

什么是真正的好书法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古来学问家虽不工书,其书自有书卷气。

故书法以气味为重,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也。

也就是说,书法不全然是写字。

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字外功夫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书写者是满腹才华,还是不学无术,在书法作品上均有体现。

所以气息好的作品书卷气十足,也许一上来没那么醒目,但越看越耐看,韵味持久。

而缺乏书卷气的作品乍看惊艳,但不过是皮毛而已,味道越看越寡淡。

您觉得呢?

就大众而言,欣赏楷书、行书乃至草书都比欣赏篆书容易引起共鸣,也许是篆书的实用时代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太遥远了。

试想,如果是连基本的篆字都不认识、也不知道什么是篆书,确实很难谈论艺术赏析的问题。

篆书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书体。

学习书法不单是要学习写字,还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与汉字书写有关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一方面了解篆书篆书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包括哪些主要的字体样式,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了解篆书的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1.篆书的起源与发展

篆书的发展,历经了从商代的甲骨文、商周金文及其他大篆文字、秦代小篆和秦代以后的篆书这几个阶段。

篆书的名称,实际上是在秦以后才确立的,它是相对隶书而言。

所谓篆书,许慎《说文解字·竹部》云:“篆,引书也。

”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

因之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籀,既又谓篆书曰小篆。

”史称篆书为“六篆”,是指篆书的六种体式:“一曰大篆,史籀文也;二曰小篆,大篆之略省改也;三曰刻符,刻于符信之体也;四曰鸟虫书,书写幡信之体也;五曰摹印,规模印章之体;六曰暑书,封简题字,题榜皆曰暑,题暑之体也。

今天我们所说的篆书是指的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现在主要是指小篆。

什么是小篆呢?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也有一说,他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也就是说,篆书就是掾书,掾书就是秦代官书,秦代官书就是秦朝官方使用的小篆。

篆书是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最早出现的、点画单纯、有的字还具某种象形因素的古老的汉字字体。

关于“篆”的含义,各家解释不尽一致。

“篆”从“竹”、致“彖”声,是形声字。

《说文·竹部》说:“篆,引书。

”“引”字是开弓,也有拉长的意思。

“引书”即是将笔画拉长,是书写的意思。

唐代张怀《书断》卷上解释大篆时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这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讲的,是书写的引伸义,非本义。

篆书笔法

2.篆字的用笔、结字与章法

在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篆书是最古老的汉字字体,是先秦时代、秦代和汉代前期通行的正体文字。

至东汉时代,篆书已逐渐被隶书所替代,退出主要实用领域。

但是,篆书虽然是早期的汉字字体,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书写效果,所以后世仍有沿用,并在艺术上有所发展。

其线条或爽利劲健、或深厚凝重、或质朴圆浑、或典雅雍容;字形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姿态各异、自然天成。

加之用笔古质中含、朴拙率真。

篆书是早期的汉字字体,也是中国书法的母体,因而也比后来出现其他字体保留着更多的象形成分。

它自然古朴,结字灵活,字形修长而富于变化,更古朴也更接近自然。

有些字形能较为直观地显示出先民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容易唤起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联想。

这一时期汉字正处于不断演进的状态中,尚未定型,因而篆书的字形面貌必然是多样的。

整体上,篆书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国汉字不断规范化的过程。

到了秦代统一文字的小篆,法度十分严谨,字形修长方整,笔画分布均匀,左右严格对称。

从总体上看,篆书比后来出现的隶书、楷书等书体字形要显得修长一些。

如果说隶书字体总体的形状是扁方的,楷书字体总体的形状是正方的,那么,篆书字体总体的形状就是长方的。

因此,从结字的角度来看,篆书基本特征是字体略长,具有崇高古朴之美。

或言:小篆是一切篆体的正轨,学书法者,不可不学小篆。

学海无涯

历史上,小篆用笔圆润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笔较细而圆劲挺直的叫做“铁线篆”。

做为官方使用的文字,刻于诏版,磨于碑石,须严肃认真才能显得庄重神圣,故而在书写中带有明显装饰性意味。

再经过雕刻的修饰,线条起止藏锋无迹,转折圆转而无角节,结体修长匀称舒和,线条排叠茂密,形成了小篆的显著的特色。

秦代小篆章法讲求规整,纵横有度,加之字形修长而方整,笔画分布均匀,因此布局显得整齐统一。

汉代萧何等人据秦时文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秦书八体”,包括小篆、大篆、隶书在各种字体中,篆书的笔法最单纯。

尤其是小篆,笔画粗细一致,几乎笔笔中锋,直画如玉柱,弧画如曲铁。

清代包世臣说,以锋直行于画中也。

书法中强调中锋用笔的传统即源自于篆书,所以中锋用笔的方法也称“篆法”。

篆书笔画以圆为主,小篆大致是只有直、弧两种笔画,而没有撇、捺、钩、挑等尖状的笔画,起笔、收笔藏锋,且多圆转而无方折。

“篆”本有“引书”的意思,行笔取势委婉悠长,贯通畅达,所以唐代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

圆劲婉通是篆书笔画的基本审美特征。

篆书的用笔无它法,多中锋而已矣。

所谓的篆书中锋用笔,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范例。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云:“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

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

篆书 沾酒明志

何绍基在《与汪菊氏论诗》也说:“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也就是说中锋用笔,可以使线条厚实、圆润、生动、饱满、雄浑壮美、韵味久远。

用于篆书则篆籀之气盎然,雍容之仪神圣。

“篆”其实是“瑑”、“橼”、“缘”等的同源字,这类同源字的引申义可以抽绎为精实、精致、修长、圆润、回屈、弯曲等。

“篆”应指作为书体篆书其要有线条圆转流畅,结体舒展端庄,章法整饬而具有装饰美感等特点。

当然,过于强调篆书的装饰性,使之工艺化不断突出,就有滑入美术字范畴的风险。

篆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稍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当须仰视观之,那种橫短竖高的造型特征产生了神秘的崇高感;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形成了以挺拔俊秀之结体、圆润劲利之用笔、婉通浑畅之线条和庄严雍容之布局为基本特征的艺术风貌。

篆书的线条是凝重和浑厚的,结体是随心和稚拙的,显现出一派天真烂漫不加雕琢的自然美,以及朴质浑厚的美学特征。

篆书作为汉字早期字体的总称,涵盖了自商至秦一千多年出现的各种字体。

篆书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汉字正处于不断演进的状态中。

从载体材料看,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皿、玉、石、竹简、木牍和丝织品;从成字方式看,有用刀刻的,有铸造的,也有用毛笔写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大篆到小篆,字形有变,材料各异,篆书的章法布局样式也在变化。

篆书章法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是趋向于整齐统一。

甲骨文字形大小不一、字距行距不等,基本上纵成行而横无列;后来的金文、石鼓文、简牍书等文字也都是纵向排列。

章法上,篆书已奠定了汉字书写纵向排列的基本格局。

而且,在西周金文中已出现了纵有行、横有列的章法。

从整体上说,大篆由于载体材料和成字方式是多样的,章法变化较为明显,秦代小篆章法讲求规整,纵横有度,加之字形修长而方整,笔画分布均匀,因此布局显得整齐统一。

篆书

3.篆字的欣赏 解析

欣赏篆书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首先,欣赏一幅篆书作品最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表意的文字,如果线条不附丽在文字之上的艺术品,我们只能称之为绘画,这是篆书作品初始的实用层次;

其次,当我们看到篆书作品感到好看舒服,也就是说美观和娱目时,我们就进入了篆书欣赏审美的艺术层次;

再次之,当我们在欣赏篆书时感到陶冶心灵并与自已的过去的经验发生共鸣,那么,篆书欣赏就进入了文化层次。

最后,当我们欣赏篆书时感到有一种统摄灵魂的力量不断的撞击我们的情感深处、使我们感到激动和颤栗,那么,我们就进入了篆书欣赏的最高境界——可以称为“通神”层次了。

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