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苏武精神 也是无亲无故

时间:22:04:19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6评论:0

苏武不仅意志坚定,还非常执着

苏武不仅意志坚定,还非常执着。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苏武的一言一行始终“恪守忠贞”。

第十四出“送食”叙饥饿受冻的苏武拒绝卫律的馈赠。

他看到卫律送来的衣食,听到差使的传话后,深感受辱,扯碎衣食,“宁死做首阳山夷齐之鬼”“决不图赐号封王享富贵”。

第十八出“望乡”叙投降后的李陵几次三番邀请苏武去望乡台叙情,并放下节旄,都遭苏武拒绝:“李陵,若要我折节延年,若要我折节延年,罢,我拼一命死在眼前。

”最后李陵坦言邀其到望乡台望家乡以表忠君之心,苏武才上望乡台。

但在望乡台上,苏武坚持不喝胡地之

即便李陵说汉天子早已杀了他全家,不会知道他的忠义,苏武也执着于对汉朝的忠心。

苏武的忠孝观念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人生信念:“为人臣子,当为君亲守节。

我若是见利忘恩,肯与那盗贼无别?”这是苏武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无法强加给别人。

所以,即便他与李陵“相交半世”,也未劝说李陵回头,只是拒绝再见罢了。

后来,汉朝遣人迎苏武回朝,苏武依旧坚定不吃胡地之物。

第二十出“还朝”,写霍光到北海岸寻得苏武,便取冠带让苏武换上,再告知起兵

虚实结合的情节

随后霍光命上酒,苏武又以不吃胡地之物相拒。

霍光言明此乃御赐之酒,苏武方才接受。

苏武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成就了他“恪守忠贞”的人格力量。

苏武的忠贞既不是做给匈奴看的,也不是为了要让汉天子知晓,而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和人生意义之所在。

苏武已然成为“忠烈”的化身,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南戏《牧羊记》中的苏武形象之所以如此丰富饱满,有赖于其丰富的细节、虚实结合的情节设置和对比衬托手法的使用。

细节丰富《苏武传》并没有对苏武出使匈奴前的事情多加叙述。

而南戏《牧羊记》在写苏武出使前已有五出相关内容的描绘,第二出“庆寿”正面描绘了苏武形象。

苏武一出场就道:“风调雨顺山河定,万国奠安百姓。

四海升平,边疆宁静,皆赖一人有庆。

微臣感幸,但恪守忠贞,布扬宣令。

”“一心愿遂忠和孝。

料想苍天不负吾……晓趋天仗侍天颜,暮入慈帏供子职。

且喜夫妻和顺,子母团圆。

”苏武在母亲寿宴上不由得想起此番乐景乃是蒙受皇恩所得。

“太平无可报君恩,自愧才愚钝,唯有义胆忠肝奉至尊。

”苏武这一连串的自白直接把他的形象轮廓勾勒出来了。

另外,苏武在母亲寿宴后接到圣旨,临危受命,直接启程,不用再进宫面圣,这一细微的行动也暗示了边关军情的紧急。

南戏《牧羊记》还细致地交代苏武生存环境的恶劣。

第十一出“吃雪”叙苏武被困在大窑中,大雪纷飞,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只得嚼领毡衫、啮雪充饥。

后来,苏武被放去北海牧羊,无衣无食,不知春夏秋冬,节旄落尽,差点死于非命。

恶劣环境的描写,更加突出地展现了苏武的坚定意志。

苏武的忠贞

虚实结合南戏《牧羊记》还运用浪漫手法描绘了苏武的忠贞,苏武的忠贞感动了上天,不仅有仙人助他渡过生存难关,还能让大雁为其传书给汉天子。

史实的虚构化更能展现苏武精神力量的强大。

《苏武传》写卫律劝降的场面很简单,南戏《牧羊记》则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成分。

第八出“劝降”里,卫律奉胡地不花元帅之命前去劝降苏武。

卫律先是假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汉朝和苏武一家的关心,而后再以荣华富贵、受饥饿等威逼利诱,

最后责其枉费自己的好意,做的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样。

“出言吐气,好意翻成恶意。

你若是固执不从,恐误了你惺惺伶俐。

议时务俊杰,识时务俊杰。

不必拘滞,枉被傍人谈议。

”他甚至在苏武所持节旄面前理所应当地落座,丝毫不顾汉朝的君臣礼仪。

历史上的卫律对苏武还是比较尊重的,但是这里的卫律从最初的虚情假意到最后的肆无忌惮,在言行之间对苏武已经没有半点敬意。

对卫律的这种丑化反而衬托出了苏武的伟岸人格。

这也是南戏《牧羊记》惯用的手法。

总结

综上所述,元代南戏《牧羊记》的本事源于史书,“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成为这一文学在艺术上的重要发展。

”细节丰富、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使用,塑造了苏武忠贞不贰、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忠臣义士形象,歌颂了其忠君爱国精神。

南戏全本流传得不多,《牧羊记》作为其中的一本,对后世研究南戏这一戏曲形态有其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