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胡适 “中国近三十年来

时间:21:07:08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6评论: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一隅

编辑 | 红楼晓晓

图 | 胡适

对于胡适,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评价道: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

说起胡适的争议,主要是因为他的一些偏激言论和观点,比如他主张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批判,称中国这个民族,是“又愚又懒的民族”。

然而,胡适最初的口碑是毫无疑问的,他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

毛主席就曾于1936年在延安时,这样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形容道:

“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新青年》这个杂志了。

我非常敬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图 | 毛主席、胡适

胡适原名嗣穈(sì mén),而胡适这个名字,是后来依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所改。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当胡适已经名声响彻海内外的时候,彼时的毛主席还只是一个湖南的学生。

作为《新文化》的忠实读者,这本杂志刊物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胡适最早在国内的成名是在1917年初,这一年,《新青年》报刊上一篇名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一经发表,瞬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而胡适本人也因此在一夜间,成为许多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图 | 青年胡适

因为这篇文章,胡适迅速引起《新文化》的创刊人陈独秀的关注,尤其是文章提出的文学的八个主张,主张用“白话”作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

后来,在陈独秀的推波助澜下,白话文迅速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一直以来的用语规范。

当然,文言文在某种程度上,其简便和优美的属性毋庸置疑,但由于其晦涩难懂的属性也确实造成了文化和思想的的不易传播。

而作为白话文的推手和鼓手,胡适在文章中提出的八个主张,正中要害:

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不用典;不用套语烂调;不重对偶,文须须废骈,诗须废律;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不摹仿古人;不避俗话俗字。

图 | 胡适

回国后,胡适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

但由于性格的影响,胡适并不认同暴雨疾风式的俄国十月革命,始终主张温和的改良主义。

与此同时,毛泽东从湖南师范毕业后,在章士钊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里担任管理员。

闲暇之时,满腔抱负、正在积极探寻真理的毛泽东,经常在北大旁听胡适的讲课,还曾专门拜访请教。

当时,到国外留学之风一时成为风潮,而受胡适《非留学篇》的影响,毛泽东不顾青年人纷纷到国外留学的风潮,毅然做出留在国内的决定,认真研究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图 | 1920年毛泽东写给胡适的明信片正面和反面

图 | 青年毛泽东 (油画)

不仅如此,毛泽东后来在湖南创办的《湘江评论》,其实也受到了胡适的影响,其风格和内容与胡适的《每周评论》相得益彰。

而且,胡适还特意为毛泽东创办的杂志造势,激动地称:

“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我们这样一位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不过,胡适在后来,因为一些相对较为偏激地方人观点和言论,开始陆陆续续地受到人们的诟病。

胡适5岁开蒙,幼时接受过旧教育,也曾在新式学校学习,后来赴美留学,师从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受其影响颇深。

在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下,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还曾提出用拼音符号代替汉字,并将其作为中国教育工具和文学工具的观点。

图 | 胡适

此外,胡适还曾经发表言论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又愚又懒的民族”,是“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民族”。

诚然,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我们确实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但胡适用这种断然乃至偏激的言论来形容我们的民族,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很伤人民感情的。

后来,胡适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大陆。

不过,在北平解放前期,毛泽东依旧没有放弃争取胡适,他曾在一次会议期间提到:“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馆长。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胡适最终还是走在了蒋介石的麾下。

图 | 胡适、毛主席

1948年,胡适乘坐蒋介石的专机飞往南京,从此逐渐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1949年,胡适前往美国,蜗居在之前卸任美国大使后,在纽约租赁的一所寓所里。

新中国成立后,胡适的儿子胡思杜写了一篇名为《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

1954年,郭沫若在《三大建议》中,号召全国文化界、学术界投入到批判胡适思想。

文中,郭沫若特别指出:

,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代表人物就是胡适,这是一般所公认的,胡适在解放前被人成为圣人,称为当代孔子,他受着美帝国主义的扶持,成为了买办资产阶级第一号的代言人。

他由学术界、教育界而政界,他和蒋介石两人一文一武、难兄难弟,倒真是有点两峰对峙,双水分流。

图 | 胡适、郭沫若

其实,关于这样的变化,胡适也有关注,对于那些批评自己的文章,胡适或者自己收集,或者托人寻来。

起初读的时候,胡适心里还有些紧张和担忧,但越到后来,就越发不以为然了。

然而,当大家在批判胡适思想的时候,也没有放弃争取他的工作。

对于胡适,毛主席多次在内部提出要求,指出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其进行评价。

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接见知识分子的会议中提起胡适,就曾这样说道:

“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

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求是。

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图 | 毛主席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开会时,由于心脏病猝发病逝,终年71岁。

胡适去世当晚,蒋介石在他的个人日记中这样写道:“晚,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并在此后亲自为胡适拟写挽联中,这样概括他的一生:“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诚然,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

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

胡适穷尽一生提倡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而这样的思想确实帮助许多青年树立了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尊重事实和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

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