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翰林文化 描绘运河两岸的农业

时间:19:47:24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6评论:0

“号”外的话

博物馆,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珍藏。

是时间长河里闪亮的珍珠。

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不仅是运河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财富,而且它们还留着共同的自然与人文的印迹:运河。

大运河城市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曾经的辉煌、不凡的过往。

它如同滴水,折射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太阳。

走近它们,感受到的是厚重的自豪与认同。

走进它们,触摸到的是满满的自信和骄傲。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台湖镇高古庄村凉水河畔,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设有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石器展厅、现代工艺品展厅、古代计量器展厅、陶器铁器展厅、景泰蓝工艺品展厅、青铜器工艺品展厅、书画展厅等,是大运河民俗文化综合展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文化场馆。

自2010年成立以来,大运河民俗博物馆以"传承保护珍贵遗产,突出彰显艺术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展藏科研并举,弘扬悠久历史,光大运河文化,服务通州新城建设,致力首都科学发展"为宗旨,是通州区第一家经政府批准的民营博物馆,2014年经通州区委宣传部正式批准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运河民俗博物馆大门,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因保存藏品而建

通州台湖东南侧,千年古河道、北运河支流之一的凉水河静静流淌。

如今的凉水河经过治理后,两岸新修了人行步道,道路旁花红绿柳,风景宜人。

沿着凉水河,行至高古庄村时,只见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矗立河畔,这便是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数万件文物安静地陈列于此,让本就有着悠久历史的高古庄村,更显静谧悠远。

大门写着一副对联:满室尽珍奇;层楼皆瑰宝。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的两层建筑,门楼和窗户装饰一新,正门上方悬挂着"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的匾额,为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之职的著名文博专家吕济民先生所题。

博物馆的主人叫谷建华,生于斯长于斯,是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更是一名颇有情怀的文化人。

上世纪80年代,他下海经商,经过一番打拼,在商业上收获颇丰。

不过,他始终对文化情有独钟,一直倾心打造文化产业,后来转型,成立了文化开发中心。

2000年,谷建华在古庙附近的集市旧址开发华馨园小区,在清理古塔废墟时,他发现了两块碑座及一些残存碑刻和砖瓦,对古物件有极大兴趣的他意识到,这些古物件有极大保存价值。

而如何保护好它们,一直是谷建华心头的一件大事。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幸福的烦恼"困扰着他。

因为对文化的喜欢,谷建华非常热衷收藏,几十年来,他收藏了古典家具、木雕、石雕以及大运河文化遗存物品等众多藏品。

随着藏品的不断丰富,他觉得有必要将这些藏品向公众展示,让人们了解每件藏品所记录的历史。

于是,谷建华便在台湖的高古庄村投资修建了这座博物馆。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博物馆现有玉器、石器、古代计量器以及书画等26个展厅。

展厅基本概况

第一个展厅里展出的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陆上交通工具--马车。

这里有清代王爷府的马车,运兵和粮草的大车,以及车轮、车轴等马车零部件。

高大的木质车轮上面打满了铁钉铁箍,历史的沧桑尽显眼前。

马车展厅

运河风情厅展出的是京杭大运河沿线水上交通工具--船。

明清漕运时期的三条古船,很结实,木桨也很有特色,它们完成历史使命后静静地呆在那里。

不自觉地伸手触摸船帮、握那船桨,睹物思情,仿佛桨声依旧。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在青铜器展厅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有青铜文明史上的代表性作品,还有秦始皇陵出土的铜人、铜车马、古编钟仿制品等。

据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该组编钟曾在鸟巢借展,轰动一时。

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举办专业性研讨会、书画联谊会、参加各类大型展览,为全国各地热爱大运河文化、热爱民俗文化的专家学者、青少年提供参观、交流、研究平台,为传播大运河文化做出了贡献。

大运河民俗博物馆大门,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镇馆之宝是亮点

要说博物馆内最大的亮点,那当属镇馆之宝--历时八年完成的《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

《京门九衢图》创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未,卷长182米,该图将明清两朝的北京历史和人文风貌完美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以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和专业的历史考据为基础,勾勒北京已经遭到破坏和拆除的文化遗址,展现老北京古韵风貌,在文化界引起巨大反响,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关怀和重视。

2002年6月,谷建华拿着画卷走访书画名家,王明明、刘大为、林林、陈大章等著名书画家题写了城门诗,刘炳森、欧阳中石分别为《京门九衢图》长卷题名,著名书法家夏桐郁为画卷前言,当代著名学者、文物鉴定家史树青为长卷题写后记,评论界更是将这幅画卷誉为"当代清明上河图"。

刘炳森为《京门九衢图》长卷题名

在创作《京门九衢图》时,深受运河文化熏陶的谷建华意识到,他需要为大运河画一幅长卷,"只有把运河也画出来,《京门九衢图》才算完整。

"于是,创作一幅反映大运河漕运盛况的想法,在谷建华的头脑里悄然成型。

这就是后来的大型历史画卷《古运回望图》。

2006年11月,全卷长达210米、高83厘米的《古运回望图》问世。

它以明代为横切面,以翔实历史资料为基础,从北京东便门出发,经过通州八里桥、燃灯古塔及张家湾,再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到杭州结束,艺术地展现了全长约20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底蕴,堪称是2014年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献礼性文化工程。

《古运回望图》展室一角,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从多个侧面、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整个长卷分为25个段落,共绘制两岸风景名胜一百余处,南北贯通,风情各异。

在画面里,各类船只千余艘;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

《古运回望图》的完成,社会各界给予了极高评价,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幅可以流传后世的佳作。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这样描述:"该图的创作,无异于再次'开挖'一次运河,一条文化运河,对弘扬民族统一大业,挖掘运河文化底蕴,再现京杭大运河昔日壮丽风采,促进现代经济发展意义不言而喻。

"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文化性公益场馆的日益重视,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的建设随之日益完善,聘请专家学者为博物馆项目定位进行规划、设计,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实教育资源,丰富博物馆活动,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在传播运河文化、普及运河历史及民俗文化知识、塑造美好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运河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大运河翰林文化发展中心、央广网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义富 肖东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