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肚兜艺术 早期是为了遮羞掩体

时间:18:57:29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6评论:0

肚兜在古代是一种贴身内衣、保温护服,逐步发展到后来的美观、象征意涵,赋予了附加价值,是情与艺的完美结合。

肚兜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不仅代表了内涵丰厚的中国民族文化,也体现着当时的社会文化体系,表露民俗文化及女性主义文化内涵,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标志。

对肚兜服饰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使肚兜的传承与发展得到更好的推进,且对于丰富和开辟肚兜文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及延伸有巨大的作用。

一、肚兜溯源

(一)产生与兴起

如果追溯肚兜最早的源头,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兄妹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其目的自然是用来遮羞掩体,同其他服饰一样。

民间关于肚兜的起源还有两种说法。

一是“缚胸”之说,汉代时,未出嫁的或独身的女子,为保贞洁、平安,以用布缠胸,再用带子系于背后,是对于自己私密处的一种保护措施。

另有一说是杨贵妃为遮掩她胸乳间被安禄山抓伤的痕迹而创造了肚兜。

以文献为据,肚兜可追溯至先秦。

《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

”这里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以“戏”和“朝”二字做推断,“衵服”很可能就是后来的肚兜。

此外,肚兜在先秦还被称为“膺”,在汉代被称为“抱腹”,魏晋之后还有兜肚、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诃子等称谓。

肚兜历史非常悠久,但真正盛行是在清代,以至成为全民性的内衣。

(二)衰落

清末民初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尤其是女性思想解放时期,受西方服饰文化中内衣“修身塑形”的影响,中国古代内衣在形制上发生了变化。

例如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其上施扣,穿时裹紧胸腰,近似于西方文胸。

此后,西方文胸逐步取代了肚兜。

在西风东渐的大环境下,肚兜渐次淡出大众的视野,男人基本不穿,城市妇女也少穿肚兜,平常只见于儿童和乡村妇女的身上。

二、肚兜的基本功能

(一)遮羞保温

“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也有正方形、长方形或展开的折扇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三角形或圆弧形。

”近似于背心的前襟,肚兜能够遮住胸和脐,并达到小腹。

天笑《六十年来服装志》:“抹胸倒也宽紧随意,并不束缚双乳,自流行了小马甲……多半以丝织品为主,小家则用布,对胸前双峰高耸为羞,故施百计掩护之。

肚兜不仅遮羞,而且和云肩、暖袖等服饰品一样,都被赋予基本层次的保温功能,睡眠时穿着即可免受风吹,这对于小儿而言尤其明显。

分析肚兜在使用效能上的合理性,可证明其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

除了遮羞保温,人们基本卫生与健康的保障以及舒适程度的考虑等方面也形成其基本使用功能。

(二)储物药疗

肚兜贴身而穿,缝上口袋便可贮物。

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像金铸者,曾经盗去鎔使,惟像首屡销不化。

盗藏之肚兜,日夜随身。

”《恨海》第二回:“车夫一面说着,放下了马鞭子,把银子放在肚兜里。

”茅盾《林家铺子》四:“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

”③肚兜上缝制的口袋不仅有储物功能,还可放入中草药,形成香囊的药疗功能,可杀菌、除汗、怡神,肚兜的基本功能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三、肚兜艺术

(一)形状设计

肚兜在形状上多为对角设计的正方形或长方形,裁去上角,做成凹状浅半圆形。

以带子系在颈上;下角呈现以尖形或圆弧形,以带子系于腰间。

这种形状设计充分考虑了肚兜遮护胸腹的基本功能,符合人体协调对称的美感;方便穿着的系带设计则附带了内衣的遮羞属性,起到束胸效果。

(二)装饰艺术

肚兜装饰采取缝、绣、剪裁、造型及色彩构成等技术手段,以刺绣为主,展现了古代女性手工艺的精巧;题材的选择以姻缘和护生为主,体现了女性理解社会生活和想象自然美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民间艺术的特殊领域。

妇女自用的肚兜一般以纯色(多为红色)布料略加花边装饰而已,为丈夫绣的肚兜多取戏曲和神话传说中的断桥、鹊桥等爱情故事,为儿子绣的肚兜则取虎吃五毒、莲(连)生贵子等护生、繁衍主题,。

肚兜折射出古代妇女一生的理想寄托,由此赋予了肚兜创造力和表现力,形成了肚兜自身的审美评价。

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