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色即是色 受到人们广泛喜爱

时间:18:40:48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20评论:0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佛教心经,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是观音菩萨与舍利佛的一段对话。

它体现了一种哲学智慧,让我们更客观地认知世界、启迪心智。

般若音bō rě,佛教用语,智慧,通过直觉洞察获得的先验智慧或最高知识。

《心经》在佛学界颇受推崇,评价很高,很多人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因而有人说:读懂了心经,读佛经也就入门了。

一起看看它的智慧。

《心经》

关于《心经》,翻译的人很多,也有很多的版本,但玄奘翻译的更让人懂、也最流行,大家也最熟悉。

至于梵文就不列出来了,玄奘的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略)

心经共260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在其中。

年少时认为色就是美色,长大后方知理解浅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质世界的色与空一样的,那是万物存在的本质,万物存在的本质与物质表现形式也是一样的。

什么是色,什么是空?

什么是色?色即色蕴,与“受、想、行、识”合称“五蕴”。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都由五蕴和合而成,色蕴是物质性的“事物现象”,其余四蕴是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具体而言,色,即外在、表面、现象,包括能听到的、不能听到的;能看到的、不能看到的;能闻到的、不能闻到的,等等。

笼统而言,色,可理解为一切物质现象。

因此,这里的“色”,不能狭义地只理解为美色,而应广义地理解为一切事物现象。

为帮助记忆,可这样理解,色大多浮于物质的表面,因而色指一切事物表象或现象。

什么是空?这里的“空”,不是我们普通认知里的“空无一物、空空如也”的“空”,也不代表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种“自性空的状态”,佛典里大多表述为“空性”。

而佛教所说的“空性”,不是离开具体事物的“抽象存在”,而是“自性空”的状态,只有具体事物才是“空”,离开具体事物根本就找不到“空”了。

这,有点绕!

关于“自性空的状态”,《心经》中观音菩萨在修行时,看见五蕴处于“自性空的状态”,就是说世间一切处于空无或虚无的自空性状态之中。

什么意思呢?其实这种你能感知出的“自空”,并非真的空,也不代表什么都没有,而是指“需要在一定条件或关系中产生”,有从空中来。

也就是说,事物不是自因的存在,并不是像西方哲学所说的“实体”东西,我们不应把事物执著为自因存在的常住实体,而要把握事物的真相。

那什么又是事物的真相呢?那就是事物的本质、规律,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这里的“空”就是指事物的本质、本源。

这与我国古代的哲学范畴遥相呼应了,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中“道”的思想异曲同工,道表示的就是终极的真理、本原、规律或原理等。

因而综上,简而言之,“色”就是指事物的现象,“空”就是指事物的本质,色与空就转化成了我们易于理解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就是说“一切物质现象与空无或虚无的状态没有区别”。

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因缘聚合等条件和关系中产生的。

“空不异色”,就是说“一切物质的本质或真相需要通过表象而存在”。

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本质,都是由因缘聚合等条件和关系下产生而出。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与缘的产物,是缘起的。

所谓“缘起”,就是依存条件,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缘起、缘灭”等,这些都是在因缘聚合条件下而产生的。

缘起时,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多;缘灭时,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少。

缘起又缘灭,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之后又归于疏远,在一些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才有出现,体现世事无常。

“缘”就是佛教中色与空的连结。

而因“色不异空”,人们如果想要把握事物真相和本质,想要探求真知,力求解脱,就不应把自己与现实世界对立起来,而应尊重和顺应现实。

比如,不应遁于山林,诸事不管,而应积极深入世间,行菩萨道,帮助众生,利益大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与老庄的消极遁世思想有别。

又如,男女之间谈恋爱后又分手,这就是典型的缘起缘灭。

但缘起时,不应怀疑那时候的真爱;缘灭时,也要勇敢地面对情感变化的现实。

正如,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因果。

总之,我们无法感知到的真实的存在形式,即不空之“空”,可通过不断演变成“色”,直到我们能真实感知,从而捕捉到了“空”的存在。

因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言简意赅,义理丰富,它带给我们一个哲学的终极命题与智慧,让我们能正确地、完整地探知客观世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上面讲了,“色”不是美色,而是佛教中对于有形质的能感知的物质现象,统称为“色”,“空”是物质的本质。

而因色空不异,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也说得过去。

有的人认为,“空”是指人的精神世界,“色即是空”就是说事物的表象要遵从它的内在精神世界,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说法。

以上这些理解,都有失偏颇。

“色即是空”,我们能感知到的外在表象,与我们暂不能感知到的存在形式,是统一的,是不二的。

但只要辅之以一定条件与关系,我们就必能感知到那个真正的存在。

“空即是色”,我们感知不到的东西,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直至变成我们可感知到的存在形式,但不管如何变,它终究还是它,演变的只是表象,不变的仍是它的内在。

例如,在一个阴天里,人们看不到太阳光,就会认为没有太阳光,而实际上不论阴天还是雨天,太阳都是出来了的,因为太阳光被云层遮挡住了,人们没有感知到而已。

但人们没有感知到,就不能认为它没有存在,而应尊重它的本质是有的,因为一旦云层移开,太阳光就会喷薄而出。

如此在有了这一定条件后,我们便看到了它的本质。

因此,太阳光还是那个太阳光,不会因为被云层挡住,导致我们没有感受到,就认为太阳光不存在。

其实不管什么天,太阳光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总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从本源上是一体的,一切色都是空性“因缘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空都通过一定的“因缘聚合”从色中表现出来,色与空都不能离开对方单独存在。

也就是说,色与空是辩证统一的,色从空中生,空由色而来,一切色都可回归到空,一切空又可通过色来体现。

说明现象与内在有着统一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写在最后

道家老庄的哲学思想与《心经》有些相通,如老庄谈“无”,无为而治、大象无形等,无为而治强调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与政治思想。

《心经》谈的是般若“空性”,强调的是要把握并遵循事物的本质规律,这其实与老庄的“道”不谋而合,因世间万物有规律,故而要遵循。

以上关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解,也是个人浅见,仅作一家之言,同时也是抛砖引玉之谈,敬请大家指正~~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猜你喜欢